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战争机器War Machine】影评:为什么大家就是不会想要去问?

已逝的好莱坞经典知名「绿叶演员」比尔派克斯顿曾在1998年主演过一部改编自争议小说的电视电影:【冲出越战A Bright Shining Lie】。

这部电影是讲述越战时,南越政府的一位美军军事顾问「John Paul Vann」对如何打赢战争有着全然不同的见解:这场战争的胜败完全在于争取人民的认同!能获得人民认同的一方才能赢得战争,所以军队要推动军纪改革,国家要推动税务与农业改革,停止剥削与伤害人民,特别是妇女与孩童。

这人的理念最后挺悲惨,因为军队看重的是他个人在前线领兵打仗的能力,对他的战略根本上不闻不问、甚至因此冷冻他,直到军事挫败、也无人愿意前往南越提供南越战术战略意见时,才再次找上他…….但这时候,光是如何保全士兵们不被北越屠戮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战争初期的美好理念连他本人都要抛在脑后……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孰悉?

这其实就是「战争机器」故事中的主角「葛伦老大」所怀抱的理念、与这理念最终遭遇的困境。──体系或业界的小人物敢有突破业界传统与格局的思维、企图从根本上改变体系或业界的习惯作风,借此创造一番佳绩。

这其实也很像主角布莱德彼特的另一部电影【魔球】中的主角比利宾恩的遭遇,不同的是比利宾恩成功了,但现实中「斯坦利·艾伦·麦克里斯特尔」(主角葛伦·麦马洪的原型)只能「光荣退役」…(退休前,欧巴马将他破格晋升为五星上将。)

比利宾恩想用数字化的方式管理球队,而葛伦中将则是以前线战场领导与战略的优异能力著称,但其实他内心有着想要用企业管理的技巧从根本上改变美军的作战方式的理念:先开枪,再问话。

电影巧妙的地方在于:一般电影的旁白所说的话其实象征着电影的价值观核心所在,但本片旁白却直到最后一刻才(拐着湾)告诉大家「其实自己(旁白)一路上所描述所评论的事情」根本不重要,(那只是在虚构的小说中一位虚构的记者试图在一场虚构事件中「尽责且真实的描绘所见人事物」,)真正重要且奇怪的地方是大家始终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人来用蛮力手段简单快速(而且又便宜)收尾后撤出这个地方。

葛伦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效?要求士兵们拥有要能在前线贯彻「先问话、后开枪、少杀人」的道德勇气显然明显几乎是痴人说梦话,但这并不是个问题。

因为反过来说「就这样撤兵的结果会是什么?」答案更明显,ISIS就是个最好的例子,甚至阿富汗本身也是上次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军没有妥善善后的结果,──但大家就是不会想要去问、去反省。

当初看着这个人自以为质疑他「是不是把战争当成自己的荣耀象征」好像会显得自己很聪明很机警,但这种粗鲁肤浅的质疑法「书念多一点的小学生也做得到」,怎么能算是有见识呢?

电影中,葛伦曾经对着主张要因为「当选的候选人曾经造谣攻击对手」而重新举行选举的美国的外交官咆哮:「这跟我们在华盛顿发生的事情有什么不一样?」

但是当记者质疑他「把这场战争当成多年军旅人生的辉煌成就」时,我忍不住会好奇:难道推动科学与文化进步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或记者们),有哪个不是把自己的作为当成自己人生的辉煌成就呢?

为什么大家都可以这样做,但即使思维与观点都已经可以合理的被验证为良善的主角,却要因为「没办法证明自己的动机不含私利」就被否定呢?

所以……为什么大家就是不会想要去问?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战争机器War Machine】影评:为什么大家就是不会想要去问?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