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王安石 人物故事 - 人生,贵在执着,难在放下

慈怀君说

世人提起王安石,多想到的是“变法”二字。

从入仕起,到人生末,两次官拜宰相,两次罢相离京,王安石的一生都与“变法”二字纠缠不休。

这两个字,承载了他的政治理想,蕴藏了他的人生抱负。

他执着,近乎执拗;他不拘小节,只关注国计民生。

他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变法事业,虽然史书之上功过被人争论不休,但谁也无法抹杀他的成就。

他这璀璨跌宕的一生,成也执着,败也执着。

真名士,不拘小节

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麟儿初诞,给一个家庭带去了喜悦,更为当时积弊已久的宋朝吹进了一阵清风。

谁也不曾料想,这个婴儿将会在多年后两次出任宰相,差点翻覆整个北宋朝堂。

但是,有些人,注定生而不凡。

很小的时候,王安石就显露出了自己的非凡的才华,不仅酷爱读书,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下笔便能成文,可以说是“少年英才”。

再长大一些,他就开始跟着父亲宦游各地,出去见世面。读万卷书之余,也不忘行万里路。

那段日子,王安石近距离体会了民间疾苦。那些经历,在这个小小少年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要为那些贫苦的人们做些什么,他想要改变那个艰难的世道。

想要一扫朝政积弊,便须得先有走上朝堂的资格。这条路,要靠科举来走。而这对于王安石而言,难度真的太低了。

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出头的王安石就金榜题名,考上了进士二甲第一,做了淮南节度判官,和他父亲当年的官职一样。

任期满后,他本有机会通过京试入馆阁,去做京官,但他却选择了放弃,而是转头去做了小知县,下基层,干实事。

王安石的所有心力,大概都花在了如何为百姓谋福祉上,以至于他在自己的生活上有些不拘小节。

《石林燕语》中便有记载:“王荆公性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濯。”

王安石对外貌不甚在意,不喜欢捯饬自己,甚至一年到头都不洗澡。衣服旧了、脏了、馊了,也不想着洗一洗。

他还曾写过一篇《和王乐道烘虱》,描述了自己是如何被身上的虱子弄得瘙痒难耐,从而当着朋友的面用火烘烤死了成百上千的虱子。那场景,想想就有趣。

更搞笑的是,他官拜宰相之后,身上的虱子还曾在皇帝面前闹过笑话。

那天,王安石被皇帝召见,对朝政侃侃而谈,不料有一只虱子忽然从他的内衣领子上爬了出来,又爬到了他的胡须上,四处游走贪看。

这一幕,被他的同事王珪看在眼里,下朝之后和王安石说起,戏称这只虱子“屡游相须,曾经御览”。

不拘小节的王安石,虽然稍显邋遢,但却颇有魏晋名士之风。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不在乎容貌和外表,只将心思花在真正在意的事情上。

胸中有乾坤者,一旦想要做成某件事,便只想一心一意将其做到极致。至于旁的细枝末节,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真君子,以德服人

为官,王安石殚精竭虑,只为百姓生计;而作为文人,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受到了诸多赞誉。

在这其中,对他大力夸赞的便有与他一同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

两人相识于年少,算得上至交,曾巩在给王安石的诗中这样写道:

此言此笑吾此取,非子世孰吾相投。今谐与子脱然去,亦有文字歌唐周。

在曾巩看来,他们两个人的言语和喜好都比较不合群。世界那么大,却只有王安石能够理解他。他期待着有一日国泰民安时,能与王安石一同归隐。

不仅如此,曾巩还曾给朝中重臣蔡襄写信,向其大力举荐王安石:

巩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

在曾巩看来,王安石不仅文章典雅,人品更是高尚。那么,能让一位文学大家如此不惜笔墨夸赞的人,人品德行究竟如何呢?

或许,可以看看他与政敌司马光的故事。

在王安石当上宰相之前,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是司马光。在政治立场上,两人是天然的死敌。

王安石主张改革,想要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而司马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保守派,坚决维护一直以来的治国之策,反对变法。

然而,当司马光被罢免宰相之职时,曾经拥戴他的人都不见了踪影,身为政敌的王安石却未曾落井下石,反而雪中送炭。

司马光下台,能不能保住一条命,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心情。

当皇帝向王安石问起他对司马光的看法时,王安石表示:“其人品、能力、文学超绝。”

从人品,到能力,在到文学素养,全都给出了肯定。

正是因为王安石的这番话,让已经失去皇帝信任的司马光得以全身而退。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面临下台,司马光重新被任命为宰相,司马光也为王安石说了话:“其胸怀坦荡,有古君子之风。”

就此,成就一段“君子之交”的佳话。

看一个人的品行,不光要看其如何对待朋友,更要看其如何对待敌人。

与敌人“斗法”之时,手段尽出,是给对手的尊重;对方落败遭难,不去落井下石,而是秉公直言,是君子所为。

真君子,为人处世坦坦荡荡,以德行立身,以人品服人。

真名臣,为国为民

有两个字,贯穿了王安石的一生,那就是“变法”。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就曾向宋仁宗上书长达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力求变法。然而,宋仁宗对此不屑一顾。

王安石失望了,此后,朝廷多次委任他馆阁之职,他次次都是拒绝,不愿出仕。

不少人都以为王安石其实无意功名,不求仕途,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有多渴望入朝施展抱负,心中藏着多少热血。

好在,他等了很多年,终于等到了机会。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开始重用王安石,同意了他的“变法之策”,并在不久后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主管推行变法。

那段日子,大概是王安石人生最春风得意之时,就连他的诗作之中都带着满溢的喜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首《元日》,写的是新春喜庆,藏的是变法豪情。

最初,新法的确颇有成效,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得到了一些改善。可惜,好景不长,新法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但却让百姓的口袋变得更瘪了。

国富民贫,百姓们苦不堪言,朝臣们也纷纷开始要求停止新法,恢复旧政。

然而,性子执拗的王安石却一心要把变法贯彻到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可有些时候,坚持换来的未必是转机,也可能是恶化的危机。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新法推行后的第四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灾民们流离失所,朝臣们对新法的怨言更盛,宋神宗也开始动摇,要不要继续。

那时候,唯一还坚持新法的,大概只剩下了王安石。可惜,最后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很快就出现了。

王安石的弟子郑侠,将一幅名为《流民图》的画作送到了宋神宗的面前,百姓们生活困苦的惨状跃然笔下,刺痛了帝王的心。

就此,宋神宗对新法彻底失去了信心,第二天早朝时就宣布废除新法。

巧合的是,新法被废后三天,滂沱大雨从天而降。

在那之后,王安石罢相被贬,离京路上,路过瓜洲,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

何时还?其实,他没有等太久。

一年后,王安石再次回京拜相,但新法却难以为继,孤立无援的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辞去了宰相之位。

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就此落下了帷幕。


贵在执着,难在放下

梁启超曾将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称其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当年明月也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自古以来,变法一般人都不碰,碰的都不是一般人。”

变法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是王安石一生的遗憾。

但要是问他,后悔吗?

他大概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不悔。

从入仕为官的那天起,又或许更早,他早已将天下和百姓放在了心上。新法也好,变革也罢,从始至终,他只是想要开创一个人人富足、荡清积弊的清平盛世。

是执着和坚持,让他苦等数年,终于等到了变法的机会;但同样是因为执着,导致他一意孤行地推行新法,不思变通,最终遗憾落败。

人这一生,贵在执着,有大毅力者,方能开创大事业;难在放下,执念一旦滋生,便难以摆脱。

王安石的一生,正是成在执着,败在放不下。

唯愿你我,都能够学习他的坚持与毅力,却不陷入他的执迷。拿得起,也放得下;能坚持,也懂放弃。漫漫人生路,徐徐向前行。

*作者:丫丫,行走在文字间的旅者。


系列文章:
秦观 人物故事
柳永 人物故事
蒋捷 人物故事
岳飞 人物故事
贺铸 人物故事
黄庭坚 人物故事
陆游 人物故事
姜白石 人物故事
欧阳修 人物故事
范仲淹 人物故事
苏轼 人物故事
王安石 人物故事
晏殊 人物故事
张孝祥 人物故事
晏几道 人物故事
吴文英 人物故事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王安石 人物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