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拉丁美洲电影:《黑上帝白魔鬼》1964 格劳贝尔·罗恰 1939-1981

《黑上帝白魔鬼》1964 格劳贝尔·罗恰 1939-1981

历史和政治同神话和宗教在格劳贝尔·罗恰展示贫穷的农民反抗地主和教堂的《黑上帝白魔鬼》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尽管通篇的民俗传说令国际观众难以完全理解,破旧立新的清晰主题却为影片赢得了成功。正如罗恰所说:“片中大量的比喻、象征和符号并非肆无忌惮的主观狂欢,而是对遭到欧洲文化和美帝国主义扼杀的事实的一种非理性的展示。我的作品拒绝殖民地人类学研究这样的分类。”影片作为导演的处子秀可谓惊世骇俗,特别是对当时年仅22岁的罗恰来说。影片讲述了40年代两个遭到社会不公和唾弃的男人变为激进的传教士和土匪的故事,表达了导演对巴西政治精英的罪恶行径的不满。

《黑上帝白魔鬼》避开了非此即彼的是非评判,而用每一个微小的人物拼凑出一幅对巴西及其殖民地思维的扬弃的意识形态地图。此外,深谙电影之道的罗恰还营造出了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民谣歌手塞尔吉奥·里卡多的配乐广受赞誉,瓦尔德马·利马极富冲击力的摄影则展现了主角艰难生存的荒蛮焦土。IHS

聚焦

1 触犯法律

杀死牧场主是曼努埃尔(杰拉尔多·德雷饰)踏上激进暴力的第一步。罗恰在这个场景里清晰地划分了人们的立场,支持统治者的人和被剥削的人泾渭分明。

2 土地归于谦卑之人

牧师将基督教和社会主义无可避免地扯到了一起,山上的布道变成了武装革命的动员。在接下来的农民武装革命中,十字架和枪成为了如影相随的符号。

3 现代西西弗斯

为了印证阿尔贝·加缪“一切伟大的言行都有一个荒谬的开始”的论点,罗恰引用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让曼努埃尔擎着巨石走下无尽的大路。这条路既是苦行,也是启蒙。

4 最终决斗

死神安东尼奥和科里斯科(欧登·巴斯多斯饰)的最终决战预示着反传统意大利式西部片(第310页)的到来。其跳接处理展示了导演对好莱坞式枪战决斗的反感。

导演档案

1939-1959

格劳贝尔·罗恰1939年3月14日生于巴西。他在萨尔瓦多期间为当地报刊撰写影评,并对戏剧和政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959年,他进入法学院学习,并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短片《天井》,同年完成了另一部短片《广场的十字架》。

1960-1963

各方对其作品的认可使罗恰放弃了学业,投身电影行业。《风暴》(1962)是他的首部长片。

1964-1970

《黑上帝白魔鬼》提名戛纳“金棕榈奖”,并与其后的《痛苦的大地》(1967)和也许是他最著名的作品的《死神安东尼奥》(1969)组成了三部曲。1965年,罗恰因参与对美洲国家组织的游行示威被捕入狱。他在主动离开祖国开始西班牙、智利和葡萄牙的流放生活之前拍摄的《被砍下的头颅》(1970)是他的最后一部巴西电影。

1971-1978

流放期间,罗恰拍摄了一系列充满象征和寓意的作品,包括《七首雄狮》(1971)、《毒瘤》(1972)和《光芒》(1975)。他在1978年回到巴西,支持巴伊亚州的成立。

1979-1980

《大地的年纪》(1980)是罗恰的最后一部长片。这一可以用任意次序观看的十六卷胶片长片是对反对殖民主义的振臂高呼,也受到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的大力推崇,称之为“学习现代电影制作的教科书”。

1981

罗恰患上了严重的肺部疾病,回到了巴西。他于当年8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逝世,年仅43岁。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拉丁美洲电影:《黑上帝白魔鬼》1964 格劳贝尔·罗恰 1939-1981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