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瓶隐庐:翁同龢归隐终老之所

瓶隐庐:翁同龢归隐终老之所

作者|陈立国

常熟归来,十日有余。一直惊羡这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只可惜孤陋寡闻,有眼不识虞山和琴川的魅力,更怕写不好有关常熟的文字。江苏有1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设区市10座,县一级的有高邮、宜兴、常熟。家乡高邮,苏中小城,以2000多年的建县史、2处世界级文化遗产、6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而从江苏60多个县(市)中脱颖而出。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之称,苏东坡曾想购墓田终老之地,风景秀丽,名人辈出,人文气息浓厚,是读书人的梦里江南。国庆长假,赴常熟拜谒了言子墓,参观了瓶隐庐,还品尝了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叫化鸡和覃油面,切身感受了“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的江南小城风韵。

特别感谢瓶隐庐第三代守庐人,一位94岁老者。因瓶隐庐关闭修葺,暂不对外开放,求助附近几位劳作的村民,也许是精诚所致,或者是机缘巧合,才有幸请到这位年近期颐之年的守庐人。老者虽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亲自带领参观了翁氏祠堂和被翁称为“紫芝白龟之室”的书房,并不时用常熟吴方言予以讲解。刚开始以为老者是翁氏后人,其长相与室内翁同龢父亲翁心存的蜡像极相似,直到参观结束,在门口遇到老人的小儿子,才知晓老人身份和年龄,自其爷爷起,就帮翁家看墓守庐,南京人称为坟亲家。衷心祝福不期而遇的老人健康长寿,平安幸福。
那天早晨,天阴沉沉的,从虞山脚下翁同龢家族墓出来,寻找藏于山村中的瓶隐庐,突然飘起了小雨,我们一行五人趁兴而去,瓶隐庐却大门紧闭,幸亏得到这位老者的带领和介绍,才一识瓶隐庐的真面目。瓶隐庐内空空荡荡,因整修室内的老物件都已搬走,但见到了原物渫井、凉亭和叩石。据老者介绍,翁同龢重归故里后一直担心慈禧太后会加害于他,为免受其辱,就挖了一口井,取名“渫井”,如果朝廷官员衔命而来,推开后院小门便可跳井自裁,免受其辱。“渫”字在佛教中有“清除污秽”之意。后来他外甥虞忠銮引易经中“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之句,认为“渫井”有讪谤朝廷之嫌,就命人将此井栏沉入尚湖。园内池塘边有一座飞檐凉亭,地基和石柱皆为原物,亭前立有翁同龢塑像,年老体弱的翁老先生拄着一根藤杖,驼背抬头,两眼凄迷,目视前方,眼神中充满着无耐和惊悚。“叩石”,是书房外五步之远的地坪上镶嵌着的一块一尺见方的白石,每逢同治帝忌日、光绪帝生辰,翁同龢都会跪在此石上向北遥叩,以示忠君爱国之心。
瓶隐庐,设在翁氏丙舍内,为翁同龢与其二哥翁同爵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建,位于常熟西门外虞山鹁鸽峰山麓,背靠虞山,面临尚湖,擅山林之胜,1938年毁于日军战火,上世纪90年代末重建。“丙舍”一词出自《千字文》,原意为正房旁边的耳房,后泛指正室旁的别室,或简陋的房舍,也特指在先祖墓地旁边的房屋。钱谦益《重修素心堂记》:“余方营先墓于拂水,筑丙舍墓之西偏。”翁氏丙舍,是翁家后人祭祀先祖、扫墓期间小住之处也,墙外就是翁同龢的家族墓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翁同龢因力主光绪亲政变法,被慈禧开缺回籍,永不续用,接受地方官监督。翁归里后在此居住,题名“瓶隐庐”。“瓶隐庐”,寓意守口如瓶而隐匿于世矣,内中交织着此许无奈凄凉和忧患惆怅。一个一品大员,每月初和月半要向七品官的常熟知县汇报思想和言行,聆听其训诫,真的是奇耻大辱,让一个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情何以堪?翁家在常熟城里有老宅“綵衣堂”,但为了避嫌自律,翁同龢偶尔去小住,“瓶隐庐”,25年前与其兄建立的守墓庐舍,成了他朝夕相守,以书画遣怀度日的退思终老之地。1904年7月,一个风雨如晦的日子,74岁的翁老先生在返归道山前,向身边的亲属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与尔曹弹。”并口授遗疏:深望光绪帝励精图治,振兴中国,委托门生张謇代书陈奏。翁同龢还撰了副自挽联:早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
翁同龢无疑是人生成功者,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6岁中状元,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卓立朝堂42年,工于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书法淳厚浑穆,超迈姿肆,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他的日记为“晚清三大日记”之一,重审杨乃武、小白菜一案过程中,两次陈奏慈禧太后,得以昭雪天下。但其人生又极具悲剧色彩,立主甲午海战失败,支持戊戌变法夭折,被光绪皇帝无情遗弃,与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交恶,靠门生故旧“分俸”度过残年,死后学生光绪皇帝竟不肯赐予其谥号,“文恭”还是宣统帝溥仪所赐,实乃帝师之不幸。

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公认,民间自有评判。窃以为:作为读书人,翁是成功的,作为汉人,能入军机处,满清一朝仅有3人;作为当政者,按照成王败寇的理论,翁又是失败的,连他培养和支持的学生光绪皇帝也不待见他。行文至此,我想用近代翻译家林杼给翁同龢的一副挽联作结语:脱权奸手,登仙佛场,嗟乎!天下几人念皇帝;始名宰相,终隐君子,惜哉?此生无分见明公。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瓶隐庐:翁同龢归隐终老之所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