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人活一世,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解读:明爷
原著:季羡林

最近收到一位粉丝的留言,问自己如何在生活里活得不那么糊涂。兹心不禁好笑,因为兹心自己也经常犯糊涂。但想了想,这确实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但糊涂一点也不全是坏事。季羡林先生就说过:糊涂一点是人生的大哲学。

因为真正的聪明,一定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叫难得糊涂,处于既不太聪明,又不太傻的状态,人生就该有这样的觉悟,这样才更容易获得一种本真的幸福。

这正如季羡林先生的处世为人,也正是今天兹心为大家分享的这本《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告诉我们的。

本书的作者,是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季老的季羡林先生,他被称为国宝级大师,也是精通12门语言,研究跨越十四个学科领域的顶级学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书、治学生涯,以及探讨修身、处世之道的讨论。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

接下来,大家一起跟着兹心,一起走进季老的人生哲学吧。


书卷多情似故人

季老是认真做学问的人,也是在孤独和苦难中仰望星空的人。

在哥廷根的十年中,他在孤独中找到了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小城闭塞,且只有他一个中国留学生,虽然寂寥,却正好能让他静下来做学问,读大量书籍。

他读梵文、巴利文哈吐鲁番文等书籍,也读汉文书籍。

日子是很清贫的,三餐也就简。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物质越发匮乏,早餐只有一两片鱼腥味的面包可吃,连茶也没得喝。

可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季老还是每天坐拥书城,畅游书海,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之味。

因为在季老看来,物质的贫瘠是不足为惧的,而精神的贫瘠才是真正可憎的。

彼时哥廷根也没有汽车,马路上少有喧嚣,他就在汉学研究所的大楼看书,这里寂静幽雅,他每个礼拜总来几次。

后来,管理汉学研究所的教授去了英国剑桥,季老就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个人管理汉学研究所。

六七间大屋子里只有他一个人,在这万籁俱寂的绝对寂静中,他盘桓于成排的大书架之间,啃下了差不多上万的汉学书籍。

这里是读书的最理想的地方,他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季老到这里就仿佛回到了祖国。

诚然,季老在哥廷根十年的读书生活,也是他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过程,他在孤独和寂静中窥见了一种更广袤的人生全貌,那是故人故土乃至归属,他达到了见天地而后见自己的智慧。

兹心觉得,只要我们能耐得住寂寞,学会享受孤独,每个人都能在读书中找到归宿,找到更好的自己。


学海无涯勤可渡

兹心听说,很多人有活到老的意识,却缺少学到老的觉悟,季老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前前后后加起来算,季老在北京差不多住了半生了,勤劳的季老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早起,他喜欢看北京的黎明,这样既没有人来打扰他,他也可以安心创作。

他很开心有这样的时刻,他的大脑是清醒的,他的神志是清明的,他能很好的洞彻世事。

这和季老终生学习的宗旨是分不开的,他的座右铭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老而不已,学习终生。

在回国之前,季老本身是研究古代印度语言的,回国后,由于资料限制,他就开始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由于文化交流需要,他还研究了中国砂糖制造史……凡此种种,总能让他开始新的研究。

但他从不抱怨,也没停止学习,更没有偷懒去吃老本。

因为学习、研究、探索的过程,令他的知识结构逐渐丰满,也令他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日俱增。

除研究外,季老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写作,也翻译一些欧美文学作品,之后到德国求学又开始研究梵文,50年代初,他又开始翻译近代德国作家的作品……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一生好学。

正是因为一生好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季老才可以在各方面都很成功。

他一生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也有浓厚兴趣。所以季老也笑称自己是“杂家”。

如果一个人将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他就不会觉得累,因为那已经成了一种勤勉的习惯,终生受用。

世事洞明皆学问

也许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可看淡世事浮沉,才能理解人生何为完满。

所以季老说,古今中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他提到一个毕业生的故事,这位毕业生叫欧阳旭,他下海经商成了优秀的企业家。

可他却在北京西山的一座叫“大觉寺”的辽代古庙里,创办了一个明慧茶院,以弘扬中国茶文化,还邀请季老去剪彩。

季老非常高兴,因为那个年代静下来办茶文化交流的几乎没有,所以欣然前往。

两人谈起缘由。原来欧阳旭是北大毕业生,一来他不忘为文化做贡献之本,二来几年前他企业陷入困境入不敷出,处境相当艰难,心灰意冷的他来到西山来到散心,又迷路到了大觉寺,偶然喝到了寺里的佳茗,便有了创办茶院的想法。

后来,他决定在商场抽身,还得以保有一些积蓄,于是在这清幽之地创办了茶院。

所谓因祸得福,也未尝不是,人生的境遇,往往就是因为这几个念头就得以转变了。

季老说尽人事听天命,在复杂的人世,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保持心情的平衡。

晚年时的季老,生了一场大病,也让他了悟到了何为难得糊涂。进三0一医院的时候,主治大夫和北大校长商议发病危通知,但季老一直以为自己患的是藓症,没有危机感。

事后,他觉得自己是真糊涂了。可面对病痛,面对死亡,真糊涂总是最容易的,假糊涂却总是很难。没有人能一下子坦然自若的面对死,可季老也准备好了要假糊涂了。

所以兹心想说,之于人生的总总境遇,难得糊涂也好,尽力面对也好,我们终将会从世事变迁中洞明走下去的勇气和智慧。

德在人先,利居后

所谓厚德载物,一个人品好的人,终究会得到人性的褒奖。

季老告诫我们,人一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生活才能愉快。一个是和自然的关系,一个是和他人的关系,一个是和自我的关系。

而处理这三个关系,都离不开磨砺自身的品性。

这一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就是自然的某种报复,所以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季老也说我们东方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血腥的征服它。

而对待朋友乃至亲人,以及一切善良的人,季老有两句箴言,一是真,二是忍。不仅要真心相待,还要学会包容彼此的缺点,这样关系才能长久。

而和自己的关系,季老说可以学习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要消灭私心杂念,以己之心,度万物之心。

在季老九十多岁的晚年,一天起床,看到门前被昨晚夜雨打湿的泥土里有两行字,一句是季老好,一句是来访,落款都是98级日语。

季老恍然大悟,上午全校召开了迎新大会,98级是今年的新生。学生们怕打扰到他,于是写了这两行字。

季老一时感动的热泪盈眶,因为学生们良好的礼节,对他人的爱护和关心,做的如此妥善,温暖了这位老人的心。

兹心也不禁感叹,良好的教养和礼貌,永远是不会过时的,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善意,熠熠生辉。

花作友来猫作伴

一个人纵使身在井隅,也要心向灿烂,也要在困苦中发现生的乐趣,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不死。

1949年之前北京城一片黑暗,很长一段时间,季老都孤零零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困厄的时代,更加剧了他的孤寂,特别是在夜里,那种油然而生的孤寂时常折磨着他。

可有一天傍晚,他从外面走进院子,就闻到了一股似淡非淡的好闻的香气,抬头一看,原来是满院的马缨花都开了。

怒放的花朵,让他的心头一震,这种不屈的生的斗志,不得不说是一种慰藉。

于是他把马缨花当作了最好的朋友,时常站在花树下思考的出神,有了花的陪伴,深深的院子也不显得寂寥了。

后来,季老搬出了院子,却也时常能在北京看到许多马缨花,每次都像故友重逢,令人心生欢喜。

在北大住着的时候,季老还养过一只叫咪咪的白猫,和季老感情相当深厚。冬天猫咪卧在脚边,抚着顺滑温暖的毛皮就像是在天宫夜游。

猫咪很乖,季老白天写稿时,它就卧在书堆上,偶尔还会跳到书案上为季老解乏。

可有一天猫咪失踪了,这下可把季老急坏了,找了三天三夜,好在猫咪自己回来了。

猫咪像是受了极大的苦头才回来,性子也变得胆小,还开始随地小便,尿的到处都是。

季老也不生气,也不打骂,而是非常耐心的清理,并且乐此不疲,在季老看来猫咪是弱者,对弱者发泄,实在是不堪,且养了它,就该对它负责。

兹心也觉得,人要有在苦难中看到好玩、在正经中看到可笑的勇气。

只要日子过得新鲜有趣,人就有仔细过生活的动力。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活得有趣,以书为伴,在繁杂琐碎的人生里不停成长,在人间烟火里感受生活的诗意,在一蔬一饭中找到人生的乐趣。

将每一个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才能在生命的终点理直气壮地说:“我活过。”

*解读:明爷,以笔为锋,以墨为酒,在文字的江湖里仗剑天涯的软萌妹纸。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