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楚人遗弓(改好作文 7)

楚人遗弓(改好作文 7)

原创 侯玲 侯玲小散文
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等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选主题三。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有这样一则故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荆人的弓箭被荆人捡到,肥水没流外人田,按照亲疏远近做判断是人之常情;乙同学认为,孔子看重事物的工具理性,只要物尽其用,不必拘泥于荆人或外邦;丙同学认为,老子把弓箭看作是从天地中来的,最终还要到天地中间去,是哲学中的“物自体”理念。这三位同学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10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主题三的优秀作文,主要集中在立意深远,去“荆”,去“人”,都是人的心态体现,抑或是人生境界的高下之分。
我来分析:
“荆人得之”,本已超越了一般人,有这样的心态,能把利看得轻,本我已不是第一位。有此思想者,在日常生活里也是有爱心之人。
“人得之”,是站在四海皆兄弟的观点看待万物,豁达大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思想极具包容性,有博大胸怀。人若如此,定是众人榜样,人中龙凤。
“得之”,此思想非一般常人能参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无为”思想有消极之意,但读老庄作品,体味老子的高深,看懂庄子的荒诞,我们也能活出苏轼的豁达。难为学生十五六岁要思考这样的道理。但是,理不辨不明,话不说不清。尝试写写关于人生境界的认识,也未尝不是好事。
此次活动,学生踊跃参与,从命题到布局书写,从修改到手写投稿,速度快,效率高,回观佳作数篇,我甚是满意。正印证了一句话:压力也是动力。学生写作的潜力是无穷的,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时间,还是可以收到佳品。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楚人遗弓(改好作文 7)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