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时尚女魔头》影评:其实无关时尚

作者:偶然 & enyaya
来源:偶然书影志

先是看过《时尚女魔头》的电影,当时写了一篇观后感叫《我们爱时尚》;但是看了小说原著以后,我却要说,原来所谓“时尚女魔头”,其实与时尚无关。

小说邀请了《时尚》中国版主编徐巍作序,然而我怀疑徐主编是否认真看过小说原著,还是根本就是根据电影在写序。因为作者在书中毫不掩饰地流露了对时尚业的蔑视,因而徐主编在自己的序言中大段篇幅是在为时尚业辩护,甚至引用了电影中而不是小说中的情节来说明观点。这样忙不迭的姿态在我看来未免有失身份了。其实,我看徐主编对这本小说是误读了,或者因为作者对时尚业的轻蔑态度刺伤了她的自尊,使得她没有看出来小说的根本主旨其实无关时尚。

与电影中女主人公对米兰达既痛恨又尊敬甚至有些理解与同情的态度不同,小说采取了更激烈的批判态度,并以女主人公在巴黎的秀场对米兰达扔下石破天惊的“混蛋”作为结束。从本质上说,这是一部职场拼搏录,时尚只不过是外衣,仅仅因为安德里亚的第一份工作恰巧是时尚行业,第一位老板恰巧是了不起的米兰达·普莱斯利。小说真正表达的是都市职场的艰辛。

首先是,为了生活,或者说“为了还贷款”,不得不从事一份自己毫无兴趣甚至蔑视的工作。小说中,作者从来没有掩饰自己将这份工作视为权宜之计、只求挨过一年合同以图日后的态度;虽然徐主编豪气地说“没有人勉强你,你可以离开”,但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不知油盐酱醋”之嫌,理想是一回事,现实生活是另一回事,这世上有多少人是在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更何况,安德里亚最终确如徐主编所期望的那样,离开了《天桥》,按此说法,此时的她该有权力表达自己对第一份工作的真实感觉了吧。
其次,而且是我觉得更核心的,我认为小说表达的乃是一种矛盾,当今都市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矛盾”——打工男女们和他们的老板们,或者说老板所代表的“剥削”阶层之间,无可调和的矛盾。认真查看小说,我们会发现,安德里亚对她的工作所包含的全部元素中,最痛恨的不是“无聊的时尚”,而是米兰达高高在上、对下属缺乏一丝尊重的冷漠态度,而她在做着米兰达要求她做的各种琐事时,最常见的心理感觉是屈辱。其实所有的打工者在和他们的老板的关系中,或多或少都不会缺少这样的心理感觉,只不过小说里的米兰达恰恰是最难伺候的那一个,而安德里亚又恰恰是相当自我相当敏感的另一个。

所以这部小说才能在大都市里引起如此多的共鸣,虽然我们的老板比起书中的米兰达来说,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这里面无关乎自省,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记得办公室一个同事聊天时说过,如果有朝一日他中了五百万,他不会立刻辞职,但他会成天迟到早退,上班玩游戏上网聊天,领导交代的事情偏不做,最后把领导气个半死,他再甩手走人……当时把我们笑了个半死,要知道说这话的同事,其实是我们办公室最任劳任怨脾气最好能力也最强的一个。这是一个存在于一切有上下级关系环境下的绝对矛盾,就好像阶级矛盾普遍存在一样,呵呵。当然有的地方“阶级矛盾”调和些,有的地方“阶级矛盾”尖锐些。

而电影,无疑是大大调和化了。现实中是安德里亚在骂了米兰达“混蛋”以后被解雇,电影中却改成安德里亚辞职以后米兰达为她应聘《纽约客》写了推荐信。很温情,太温情了,恐怕只有在好莱坞才存在吧。小说里的安德里亚自己也曾经微微幻想过米兰达会否因为自己的强硬举动对自己产生某种奇特的尊敬,当然她很快就清醒了。现实总不是电影,她这样的幻想说不定正来源于制造幻想的好莱坞电影吧。

好多地方都能产生会心一笑。比如我曾经兴奋于领导要出国学习三个月,就如同安德里亚兴奋于米兰达要前往欧洲参加时装秀;我曾经气恼领导在出差期间仍电话不断,就如同安德里亚听到米兰达的电话就头痛;我曾经气愤于领导要我在周末加班,就如同安德里亚被无休止的加班折磨得发疯;我曾经对领导要我帮她处理私人事务感到反感,就如同安德里亚在不得不为米兰达买咖啡、订午餐、送干洗衣物、接送孩子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愤怒是一样性质的,虽然在程度上相差很远。

所以这是一部打工者的控诉和报复,就像老板们醉心于《没有任何借口》一样。在我们没有机会咒骂自己的老板的时候,跟着安德里亚一起骂骂米兰达,大概于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吧,哈。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时尚女魔头》影评:其实无关时尚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