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我的闲书过眼录

黄涌
《不死的纯文学》陈晓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应当承认陈晓明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评论家之一。他身上所散发出批评锐气以及所展露出特有审美才华,无疑是迷人的。此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新,这种新并不是批评方法的新,而是作者所展示的批评姿态。孟繁华说:“许多年来,陈晓明就这样站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线。他以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感受,长久、耐心地关注着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读陈晓明的文字,你总能更深入的了解你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他在发掘和剖析着这个时代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内心深处却依然固执地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一份理想。
《抒情传统与中国的现代性》王德威著 三联书店
在进入冷抒情和伪抒情的时代里,重新谈论抒情,呼唤传统抒情的回归,其本身就是可贵的。而王德威在北大的几次演讲便让人深刻地感知到我们被拒绝的抒情其实依然动人心。
王德威所谈到的抒情有一种返照的力量,寻着异路而延伸,它改变着我们曾经对一些作家所产生的偏见,而寻出新的阅读感悟来。而这恰恰是许多大陆学者所不具备的,因着历史观的不同,更因着经历的差异。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陈腐的、套路式的批评法。重新来面对我们所阅读的现象,或许我们会突然有种全新的阅读感觉,而这便是王德威念兹在兹的抒情传统的回归。
《白鹿原》陈忠实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此书长时间被我当作性启蒙读物,常常跳跃着观着其隐秘的段落。今冬重读,忽有大感发。白鹿原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真实的存在,其中的爱恨情仇无不是民族的、历史的质感所在。我有时在想,一个作家为什么可以伟大?我想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他在参与着历史的重构。他的作品具备着人性的真实感,它无须完满,时间会让我们在不断重读中去发现它的价值。
《鲁迅的生命哲学》王乾坤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某种意义上来看,王乾坤是在心灵上和鲁迅相近的人。换个角度读鲁迅,也许我们离鲁迅先生会更近一些。初读此书,可能会有不少读者会被哲学二字吓退,其实王在书里谈论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的理解。作为从旧传统中走出的作家,鲁迅无疑是深具历史感的。他的激愤很大程度践行到了他的生命中。从哲学角度观鲁迅,不是简单地做文学细读,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相呼应!
《寻找家园》高尔泰著 花城出版社
一个人命运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在春日的暖阳里和冬日寒风中,我两次翻阅高尔泰的这本书。它给我带出震撼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加深了我对历史的深刻认知。高尔泰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还不如说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
我常常感慨于我们这代人的可悲性,历史跟我们如此地接近却又如此地被我们轻易遗忘。
《山河岁月》胡兰成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初读这本书,我几乎无法进入。因为,用简单道德观来否定胡兰成或者用简单汉语之美来誉赞胡兰成,都失之偏颇。作为作家胡兰成,无疑是深具着历史感,但他的文字中所散发出的却是旧的文化感。他的心趋古着,这种古,不是近古而是上古。他梦想着先秦时代的礼乐立国,把世界看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天下。于是有圣人出的梦想寄寓其中,最后自己却只落得在是非生死成败的边缘上立身,令人不胜唏嘘。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大学快毕业前,断续花了一个月时间,读完葛兆光这两大本巨著。收获自然是难以言喻,只觉得冥冥中,产生了一种可以指点江山的力量。
现在看来,葛兆光这本书的价值,仍然是在于他对古代思想史的重新梳理上。因深具文献学考据功夫,葛兆光这样独具个人视角的释古,才兼备了学术与思想性。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 中华书局
把历史写得跟小说一样好看,无疑是黄仁宇对当代写作者的一大贡献。《万历十五年》之后,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历史学界都出现过一批跟风之作。只是,相对于这些跟风作品,黄仁宇的叙述更加严谨与从容。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却很偶然。大学时,到隔壁班同学寝室里闲耍,发现了此书,匆忙借得。书是三联版的,当时,我完全不知道阅读这本书有何价值,纯粹只是为了打发闲暇的时光。
那时,我虽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眼界却很窄,满脑子是教科书的思维。黄仁宇颠覆了我固有的历史观,让我的历史感陡增。
《庄子哲学》王博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极好的庄学入门书,适宜于对庄子有一定兴趣并有一定功底的读者。作者王博采用讲演的方式向我们探究了一番庄子广阔而深沉的心灵世界。作者自云,这本书是北大课堂讲学的产物。细读此书,我们发现,此书亦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庄老后学识与心力的结晶。
我读庄子,有过几次心路历程。第一次读,还是在初中,那时从同学手中借得一本古典白话故事集,里面很多小故事便来自于《庄子》。那时,我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道理却并不明白;再后来是高中,学过庄子的《秋水》,什么河伯、北海若之间的论辩,听得模模糊糊,其中道理却早已全然忘却。
大学时,始对庄子有了浓烈的兴趣,先后从图书馆里几次借得清人郭庆藩著的《庄子集释》,但却读得懵懵懂懂。那时,因读过学者胡河清写过一篇回忆自己读书时的文字,便产生了对庄子心而向往之的感觉。隔壁班有位同学颇通先秦经典,同学们都视之为高人。我因为对庄子有了兴趣,便常去讨教,一来二往,成了好友。他是我在庄子阅读上最初的发蒙者,我常常在深夜里倾听着他对庄子的理解,钦羡于他高蹈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知识功力。此人其貌不扬,有点类似于庄子笔下丑人袁骀它。或许,正是因为形象不佳,故而他看庄子的眼光就异于常人,理解自然就超乎了平常人。我读庄子,从他身上获益不少。
大学毕业后,我也曾多次教过庄子的作品,教的最多算是《逍遥游》篇了,什么鲲鹏之喻,什么“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等等,这些奇异的想像,曾令刚走上讲台的我颇为苦恼,不知如何向学生讲解透彻。后来,偶得一本台湾作家谈论庄子的小书,方若有所悟。原来庄子谈论这些,其实是要借奇特的想像,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把我们从狭隘的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庄子有云:“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狭隘的生存经验遮蔽了我们对世界本真的认识,要恢复世界的本相,需要借助另一有别于世相的语言,即荒唐言。
《傅雷家书》 傅雷著 三联书店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大概是十多年前,那时我正读高中,从一位好友处觅得。在那个阅读饥渴的时代里,任何一本书的阅读都是值得期待的。无疑,从《傅雷家书》里我读出的震撼是巨大的。只是那时,因年龄的缘故,总是体味不出文字背后深重的历史感和为人父的责任感。
前些日子,偶然从旧书摊寻得此书,再次翻阅,忽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暖意来。这是一位作家的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但似乎又超越了简单的父子间交流,它更像一种倾诉,有时甚至接近于独语。
有论者称它是:“当一个父亲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必定千方百计地想要介入子女的生活中……傅雷就是这样一种父亲。整本《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种介入。”这显然是扭曲了对傅雷的认识。虽然在建国后傅雷确实从某种意义上失掉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但是说这本书就是傅雷因没了自己的生活而设法介入儿子傅聪的生活,无疑是荒谬的。我宁可相信这是傅雷希望借其子而延续自己所向往另一种生活。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翻译家和文学批评家,傅雷身上闪光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有人描述傅雷早年的形象很有点像他自己翻译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如同一头狮子,愤慨、高傲而孤独。只是,在此书中作为人父的傅雷,在冷酷之中显然多了几许温情。
读《傅雷家书》,可以领略到一颗纯粹的艺术灵魂,在如何积极介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哪怕那里面有了太多的泥淖和污浊。他在那里喃喃自语,他借孩子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不平的块垒。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我的闲书过眼录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