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和珅的故事 - 人生,就是一场加减乘除

慈怀君说

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于养心殿驾崩,嘉庆帝命和珅总理国丧之事。

然而,没过几日,嘉庆便将和珅下狱,然后定他二十大罪,并下旨抄其家产。

这一次抄家,得白银近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总和,而其他古玩田契更是不计其数。

至此,世人才知道,和珅乃天下最大的贪官。

其实,面对这一天的到来,和珅却早有预料,他曾在狱中说过:“若跟随先帝一起故去,便不会有如此之事发生。”

和珅从孤苦无依,到权势滔天,他的心思和谋划都是顶尖的。

他靠着揣测帝心,一步步成了乾隆最离不开的宠臣。可哪怕他要风得风,权利滔天,依旧沦落到白绫自缢的下场。

自古欲望难自止,从来富贵不留人。

和珅的一生,正应了《留余庆》中的那句话:“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用加法做人,拓展眼界的广度

和珅是满人,他并不姓和,而是姓钮钴禄氏。

他虽出身八旗贵胄,却从小父母双亡。他的童年,几乎是在家族的白眼与排挤中度过,这让他从小便看清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没过几年,和珅入咸安宫官学就读。这里满是八旗子弟,整日戏耍游乐,不思学习。

可是和珅不同,他心中素有大志,怎能浪费丝毫学习的机会。

他不仅精读四书五经,习得骑射武艺,还熟练掌握了汉、满、蒙藏族四种语言。

这一切的努力,都为他以后立足朝堂,提供了坚实的资本。

俗话说,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三分努力,六分机遇,还有一分的贵人扶持。

而和珅的贵人,便是直隶总督冯英廉。

冯英廉经常出入官学,初见和珅与其他八旗子弟不同,后逐渐被他的聪慧与才学所打动,觉得此子必不是池中之物,于是决定将孙女嫁给和珅。

然而,人生不会如此顺利,希望也总是伴随着绝望。

习得本事的和珅,本希望可以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抱负,却没想依旧是名落孙山。

随后,和珅在冯英廉的建议下,选择门荫入仕,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三年后,和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被粘杆处选为三等侍卫,他终于可以随鸾伴驾,以近龙颜。

一日出行,恰逢一重犯逃脱。乾隆大怒,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的典故质问群臣。

正在大家面面相窥之时,和珅回道:“回万岁,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乾隆见和珅仪表堂堂,便心生好感。于是,又问和珅几句,和珅对答如流。乾隆心情转怒为安,留和珅御前听差。

就这样,和珅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

人生便是这样,想要成长与成熟,便要学会自己做加法。你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次经历,都会为你的为未来增添一份可能性。

有句话说:“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知水深,不赏奇景,怎知其绝妙。”

一个人只有阅尽繁华,才知草木深浅;只有拓展了自身眼界,才不计较眼前成败,在沉淀里破茧成蝶、一鸣惊人。

用乘法行事,提升能力的强度

和珅入仕,短短三年时间,便从管库大臣做到了户部侍郎、军机大臣,还被乾隆赐紫禁城骑马的荣耀。

世人皆会认为和珅如此晋升,是因为其溜须拍马的能力甚得君心。

可事实是他能走到这一步,不仅仅只靠奉承,他的真才实学,连乾隆也赞赏有加。

乾隆70大寿之际,西藏派遣使者前来,说是六世班禅将要前来给乾隆祝寿,并向乾隆递上一封书信。

然而,信却是藏文所写,满朝文武尽无一识得。

就在乾隆动怒之际,和珅说自己略懂藏文。乾隆大喜,特命和珅马上回信一封,以承礼仪。

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赞和珅道:“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

“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

和珅的能力还不止于此,除了诗词歌赋,文学造诣外,他更具有商业头脑,擅长理财谋划。

和珅将他人孝敬自己的钱财,几乎都投入商业运营中,只要是挣钱的买卖,都有和珅的身影。

而和珅出任内务府大臣后,他的商业能力,更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此之前,内务府往往入不敷出,常常靠户部拨款接济。而和珅就任后,不但还清了欠款,还让内务府财政出现了盈余。

这也是乾隆依仗和珅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和珅,才能让他不为钱财烦恼。

和珅戏称自己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而是弄臣,逗皇帝开心而已。

可实际上,伴君如伴虎。若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没有无可替代的能力,君王又怎能轻信于你,放权于你。

和珅身在朝堂,深知逆水行舟之理,他揣摩君心,熟记典籍,看似学而无术,行事却亦有专精。

他明白,在这个权谋与诡计的朝堂之上,若不出众,必然出局。

用除法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

俗话说:“小人无过,君子常错。”

和珅不是君子,但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他向乾隆皇帝认错。

实际上,和珅的认错,只是为了维护帝王的脸面。而他的每一次认错的背后,都是在反思如何更好地帮助皇上解决问题。

乾隆自认是千古一帝,在他六十岁大寿之际,为表其皇恩浩荡,特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命京中老者前来赴宴。

可因为宴会等待时间略久,有值冬季,菜肴皆以凉冷,难以下咽。

对于参宴老人来说,与君王同席而饮,本是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谁也不会在意饭菜的温度。

可对于乾隆来说,冰羹冷炙,便是丢了自己的脸面,心中难免不悦。

而当第二次千叟宴时,便命和珅任主理此事。和珅深知乾隆的心思,于是想法设法,发明出可以不断加热的火锅,以供其使用。

千叟宴当日,热呼呼的菜肴让数千老人吃得眉开眼笑,齐声称赞皇恩浩荡,让乾隆挣足了面子。

和珅做事灵活,具有大局观,也是乾隆欣赏他的原因。

一次国家招灾,万里土地颗粒无收,到处是哀鸿遍野,处处是生命涂炭。

朝廷唯有开仓放粮,才能缓解燃眉之急,而督办彼此赈灾之人,正是和珅。

面对有限的赈灾粮食,和无数伪装成的灾民的达官贵人,众官员不知所措。

若放,浑水摸鱼者获利,真正的灾民不法救助;若不放,则容易引起民变。

在这进退两难之际,和珅却在为灾民熬制的粥中,撒了沙子。

众人大为不解。

和珅解释说:“真正的灾民早已饥肠辘辘,他们是不会在乎粥里是否有沙子的。

而滥竽充数者,本就不是饥饿之人,必不会喝这参沙之粥。自然,这样就能让最多的人得以活下来。”

对于和珅来说,他对于乾隆交代的任务,从来都是尽职尽责的,他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让乾隆满意。

无论是“李侍尧案”,还是“议罪银制度”,和珅的所作所为,都切合乾隆的心意。

其实,和珅多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有时候,一味前冲,正面相抗,难免碰得头破血流。

遇事多想想,行事多看看,也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躲过可能存在的风险。

而和珅正是凭借着自己的变通,才能在朝中几十年而不倒。

若前方无路,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用减法生活,摒除欲望的程度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往往追求太多,容易高高在上,也容易迷失自我。

和珅从小家贫,他吃了太多的苦,所以在他眼中,钱财才是最安全的。他一生拼命敛财,只是为了弥补童年的缺失。

1780年,和珅被派遣调查李侍尧贪污案。和珅假借游山玩水之名,暗中查获了李侍尧贪污的证据,继而迫使他低头认罪。

这一次,和珅不但因公升至户部尚书,还私吞了李侍尧的财产,初次尝到了财富的滋味。

食髓知味,他已尝过金钱的味道,又怎会忍受贫穷的气息。

随着之后权力地位的无限提高,和珅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甚至到最后,年过古稀的乾隆,都只听和珅一人之言。

彼时的和珅,已是大清第一权臣,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而嘉庆帝也只能暂避锋芒。

但是,当乾隆去世后,哪怕和珅的权力帝国再怎么庞大,也在一夜之间彻底崩塌。

其实,欲望本是人性使然。若欲望有度,则行事坦然;若贪婪成性,终会自我毁灭。

人若想成长成熟,必定需要积累和充实;而若想活得极致,必定要习惯朴素与简单。

欲望太多,便要给生活做减法;内心繁乱,便要剔除周遭的物欲与贪念。

若和珅早些明白这个道理,守住初心,该舍时舍,想必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和珅的一生,终是一场黄粱美梦。

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让和珅的形象深入人心,可那毕竟只是戏说。

历史上的和珅,更要复杂,也更要优秀。

他就像是太极,能力中夹杂着欲望,贪婪中又有许多才情。

他本可载入史册名垂千古,却终落得机关算尽,被权力所吞噬。

在乾隆眼中,和珅的奢华腐败并不是问题,他的忠心与能力毋庸置疑;

可在嘉庆看来,和珅勾结朋党,把持朝政,他的贪婪与狂妄罄竹难书。

和珅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可和珅却也是迷茫的,他一生只为了乾隆而活,最终慢慢迷失了自己。

正如他对自己最后的绝命诗所写:“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不见世态炎凉,哪会有琳琅满目;若不想硕果累累,又怎会欲壑难填。

人这一辈子,酸甜苦辣,皆是命运;加减乘除,亦是改变。

内无愧心,外不负俗。如此,甚好。

*作者:琳小柒,一个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愿用温馨的文字,陪你度过每一天。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和珅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