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丹柯背后的利己与利他

说来很是奇妙,《丹柯》这篇小说是我遇到的第一篇看过一遍就不想、或者说是不敢再看第二遍的小说。

因为丹柯的结局让我难以接受,我不能接受那样骄傲的一颗心,被一位庸人如此轻易践踏,我无数次地把自己想做丹柯,我问自己,值不值?

我为丹柯而不值,可是我知道,如果我真的遇到了丹柯,他一定会骄傲的说一声:“值!”,因为丹柯的初心就是带领族人走出那片树林,虽然途中遇到了各种困难,虽然遭受了族人的质疑与责难,虽然到最后他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最终做到了自己所承诺的。丹柯死了,他是幸福的死去的。族人对他的态度是尊重或是质疑,他死后是被奉上神坛还是任人践踏,这些他都不会知道了。其实他自始至终也从来都不想知道。丹柯的灵魂是那么无私,又是那样高贵,高贵到令人害怕。

记得钱理群教授提出“当今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观点时,网络上对这个话题也展开了一定的探讨,“利己”和“利他”主义的选择,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亚圣孟子也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可是中国又有一句古话,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利己与利他,看起来是那么矛盾,可能还是老子他老人家说的在理,他说:“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可是在历史的长河里被记住的多半是那些无私的、利他的人。正如小说中堪称完美的无私的丹柯,又像在美国校园枪击案里挺身而出的王孟杰,还有十年前汶川大地震里张开双臂把孩子们抱住的谭千秋老师,他们的无私和伟大让世人敬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又让人感到一丝害怕。明明在儒家主流文化的影响下,舍己为人、舍身取义是受到推崇的,可是在那么久的时间里,中国有那么多人诞生和死去,可是真正做到舍己为人的少之又少。

可能是舍己为人的条件过于苛刻,又或许是舍己为人的后果过于沉重,我想大多数的人只能是懦夫和庸人,做不到舍己为人。记得前几天看到一则报道,采访的对象是十年前汶川地震里一举“成名”的范美忠,可能说范跑跑让人更为熟悉。当年本能的那一跑,让他成为了国民唾弃的对象,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惊讶于他如今平淡如水的心态时,也不由从他对十年前往事的回忆中感到了一丝愧疚。他说:“我是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他说:“人不需要为他面临死亡的恐惧而向社会道歉。”我在想,当年的我们是否过于苛责?如果换成是我们,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会不会也成为下一个“范跑跑”?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当彭妈问我们还会不会做下一个丹柯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至少不会成为那一个践踏丹柯心脏的人,我至少不会成为一个损人利己的人。

季羡林先生说:“考虑自己比别人稍微多一点的人就是好人。”而被称为当代毕升的王选院士给出的条件更容易达到。王选说:“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同样多的人就是好人。”对于丹柯来说,他的无私让他足以无悔;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做一个好人,至少意味着对他人无愧。

当然,一个社会需要一批利他的人,尤其在一个危难的民族里。我想,对一个民族来说,能让利他者的无悔付出不至于被践踏,能让大多数人对他人无愧。这样的民族才是幸福的吧。
——
文案:桃源一中高三1617班满兴莲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丹柯背后的利己与利他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