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蒙田随笔(第一卷)》读后感:最喜蒙田随性且深邃

原创 夜晨1981 夜辰读书

《蒙田随笔全集》算是读完了。想来,对蒙田不能说是情有独钟,起码也是偏爱有加。为什么呢?仔细思量起来,居然是:蒙田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借口。
蒙田的随笔,以自己为素材,真实地记录了一生的思想轨迹。暂且不说他究竟活得怎么样,就读其文,那文章实在是好不潇洒,想长就长,长得像一本书,想短就短,短的也就一页纸,想写啥写啥,达到了口无遮拦的境界,有的更是文不对题,写得写得就跑偏了,令人瞠目的还有前后观点矛盾,前面还是“人夸颜色好”,后来就成了“面目犹可憎”。正如他所说:人的行为时常变化无常。说白了就是:是啊!谁能保证今天说的就是明天想的,明天认定的后天也许就变了。有点今天看佛如石,明日看佛如花,后天看佛如屎的意味。
图片碰到这么一个人,而且是享誉世界的名人,如我等懒散惰怠者,实在是拣到了“宝贝”,必然得焚香沐浴请回去供起来,日日顶礼膜拜,奉为祖师。他日,谁要是指责咱文章跑题,漫无目的,驴头不对马嘴,没有逻辑,此时就可把蒙田祖师爷请出来,保管让人无言以对。
持了这套理论,回过头来再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看俗语“千金难买回头看,文章不厌百回改”,反而有些刻意雕琢,比起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自得”来差了个层次,这也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然自成境界,一雕、一琢、一推、一敲显得落了下乘。在这方面,毛泽东的态度也是精修派的,他认为写文章要负责任,反复的修改,切不可出错以误世人。
世间真理不一,道理更是泛滥,你想干什么都可以从历史堆中寻出千百人物和事例佐证,这就暴露了关键问题:你想干什么?不管什么主义,到头来都败给了实用主义,只要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的意图,那就拿来,这也许就是真理不一、道理万千的原因吧!毕竟它得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犹如超市一样,货物齐全才能备受青睐。
图片当然,如果把蒙田仅仅理解为信马由缰的骑手,那这样的骑手古今多如牛毛,可为什么单单蒙田冒了出来,成为散文始祖。至关重要的一点:形散神聚。好像也不太准确,有时也没聚起来,应该是形散神䆳。对,就是䆳,深远,精深。有点平常之处起惊雷的感觉。我们普通人看平常就是平常,他则到了“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境界。尽量消除一切文明的烙印,赤裸裸的用感官感知世界,再赤裸裸的思考认知世界,然后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嗯,这就是我认识的世界!
比如,对于奇迹,他认为“奇迹的存在是根据我们对大自然的无知程度,不是根据大自然的本身。”直白的说:奇迹的本身不是奇迹,奇迹的本质是人类的无知。世上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人类无知罢了。原始人穿越到现在的感觉吧!
比如,对于世俗的礼仪,他觉得形式太多、着实浪费感情,而且违反自己的意愿,他的做法是:那好吧,与其让自己终生难受,还不如让别人难受一次。实在是牛,一劳永逸、简单可行。他把礼仪视作枷锁,压根就不往里钻,一次背负上不讲礼的名声,一生可以逍遥自在不受束缚。
图片这样发人深省的启悟信手拈来,警言妙语随处可见,在这里畅游,语言的障碍可以降到最低限,说得都是人话,可言得皆是至理。他引用贺拉斯的话“牢牢抓住主题,语言必然跟在后面。”还有塞涅卡的“事情熟稔于心,语言随之而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文字精雕细刻只对取悦大众有用,他们吃不下更有分量和营养的肉。”
在我看来,一个觉悟或悟道的人,他的言说必然处处有道,他的行动也自是处处见道,因为道已入身,他只能说道的话,行道的事,让他离开道反而是难以做到的。从这一点看,可以明白佛陀说空,老庄论道,孔孟讲仁义,毛泽东谈辩证法,时时、物物、事事、处处皆可作比,也皆可用来印证,庄子说“道在屎尿”就是这个意思,一通百事通,一悟再无惑。
这么说起来,语言不算个啥,文字不算个啥,它们只是工具而已,核心是“真理”所在,我们称它为“道”,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可言说,只可证悟。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蒙田随笔(第一卷)》读后感:最喜蒙田随性且深邃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