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认识一位年轻的女孩,言必称“老子”

冬日杂谈

原创 晨云 迦山文化

认识一位年轻的女孩,言必称“老子”。每每见着她那青春洋溢的脸庞,我总是深深叹息,多可惜啊。

电影《嚎叫》壁纸

最近的文化圈流行讨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举办各种座谈会,成名成家的各类作家和导演都侃侃而谈。仔细想想也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电影本身就隶属于大文学的范畴,孤立起来,彼此的血肉相连反而被人为切割。纯文学的创作可能更神秘一些,精神层面的表达更多一些,但也离不开人物与叙事。而电影的创造性,首先要去发掘“人”,而后再以或平缓若静水深流或激烈若飞流瀑布的方式去呈现这个人,以及他身边的人与事。电影可以商业可以文艺可以两者兼备,现在的文学,也大抵如此,没什么不好。也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改编自小说,《嚎叫》就改编自艾伦·金斯堡的长诗《Howl》,他和著名的《在路上》的作者凯鲁亚克,同属“垮掉的一代”,且都是代表人物。现在读金斯堡的诗,很多还是很讲究很有意思的。列举一段,“全家出动的夜晚!塞满了丈夫的走廊!鳄梨中的妻子,番茄中的孩子!——而你,加西亚·洛尔迦,你在西瓜里做什么?”是不是很有趣也很容易引起共鸣!而《在路上》本身的文学属性,已不能吸引中年的我,我更愿意将时间花在其他作家的作品身上,或者干脆自己创作,自娱自乐。冯导的《芳华》,非常感人,我看了两遍,还是不敢下笔写影评,因为仍旧觉得冒昧,必须再看上几遍才行。我不需要去联想电影故事里的那个时代,青春本身就是芳华,就是力量,电影里将其呈现的如此美丽,多好啊!相信不同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都有它相应的读者群。厉害的人相互成就,俏皮的人相互吸引,无趣的人各自无趣,恶俗的人自生自灭。

我们都说少年爱追梦。少年那是花季,追梦是必然,否则那就是少年老成,太无趣。但生活告诉我们,并不需要所有的梦想都实现,追求的过程其实就很美好。这真不是说教,而是我的亲身感受。谁少年时没有憧憬?谁没有过几段充满美好或困惑或伤感的恋爱经历?我们的现在,由所有过去的每一个我构建而成,如果我们不想死,那就得好好活着,热爱自己,我们完全不需要否定过去,以及在过去的生命里出现过的你我他。浪漫而张扬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过一段很文艺的话,“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我不需要去对抗早已发生的事。”读来是不是很轻松,很舒服。当然,黄老也是写小说的,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太多的事情,只是他的小说读来史学味道太重,还是《万历十五年》最好。当他六十岁的时候,因为论文太少不达标被大学解聘,第二年写出了一时洛阳纸贵的《万历十五年》。所以说,不要为一时的挫折所困,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贵为人类,要去努力寻求那好的一面。这样的人生,才有情有趣有滋味。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新的事物,有些陈迹必须遗忘,恰当的遗忘,正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

沈从文写辰溪,如是描述,“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作家的笔下总是诗情画意。若放大到生活中,这句话也很好。没有恨意的人生,多美。想想百年前的梭罗,那么详细地观察一片树叶,认真记录下每小时光影投在树叶上的变化,他真的是在倾听树叶,也是在用自己的独居,暂时逃避喧嚣的尘世,让自己静下来。彻底静下来,为了更好的前行。这种安静的感受,可以去森林中追寻,也可以在闹市中获得,一杯清茶,一本小书,足够。总不能像顾城那样写人生,“为了避免结束,您避免了一切开始。”

祝大家嘴里含着蜜,心里住着暖。冬安。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认识一位年轻的女孩,言必称“老子”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