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这个社会 在母亲的葬礼上不流泪是死罪

原创 叶书宏 The Reader 阅读与沉思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读书笔记

电影《局外人》壁纸

“道德判你死刑,哲学证你无罪。”
在阿尔贝•加缪的《鼠疫》里,叙事者就借用塔鲁的内心独白传达了其对死刑的质疑,在我读完《局外人》之后,我才意识到,叙事者的质疑绝不是至少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法律惩戒手段合理性的质疑和表面态度,比电椅和断头台更容易杀人的,永远是“人情社会”四字,在它面前,法律手段不能为死亡负责,充其量只是它的帮凶,而那些置身于世俗道德和人情世故这个局之外的生命,就是它如此脆弱的牺牲品。
如果分析《局外人》这个角色,他本质上并没有能力代表对世俗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反叛,实际上在世俗中,他仅仅只是一个不能在碌碌无为和所谓没有进取之心的人,然而最终让他有别于这个社会的,以及最终杀死他的,正是这个人具有人群社会和世俗价值中之最大不幸——无法给别人提供爱在行动上的证据,这给他在具有大众化和统一化价值标准的人群社会中,确立了其生命的独特性。
当女友玛丽问他,是否愿意与其结婚,他回答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但当玛丽问道他是否爱她时,他则认为这没有意义,其实对于这个人来说,没有意义的不是爱的本质,而是当爱通过语言或任何所作所为的表现没有意义,而更极端情况下的现实事件,就是他母亲的去世和葬礼,他并没有表现出常人定势思维下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应该表现出的状态,他没有因伤心而哭泣,不愿意与母亲的遗体道别,甚至还在守灵时在母亲的棺材前抽烟。
说道这里就有必要谈及在读《鼠疫》时,我有过同样的阅读体验,叙事者在审视和批判“人情社会”这个价值时,描写的立足点恰恰就基于人情社会,当读者久居在人情社会或至少带着普片世俗道德深刻烙印的情况下,几乎就会产生后来在法庭上庭审人员和法官等同的态度,只有到最后才会意识到对自我所产生的这种共同观念的可怕,《局外人》里通过葬礼所塑造给读者角色的冷漠,与《鼠疫》那个用来麻痹心灵的恐惧感和流放感的作用是一样的,对于文学艺术这种感性作品,我十分反对像那些基于纯粹理性批判——“技法”而去审视感性画作的所谓鉴赏方式,所以我不能就此说这就是人们大谈特谈却又半知不解的“加缪主义”,我只能表达,加缪描写手法的这种屏障感的维系,使我深深着迷,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再是单纯地跟上讨论思路最终去圆满某个哲学思想,而是具有了一个深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批判的过程。
这个自我否定和惶恐感出现在这个“局外人”卷入的一桩凶杀案,至于他杀人是否是出于防伪和在这个诉讼中是否有真的罪,本书的描写不在于也提供不了这个答案,而且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局外人》探讨的不是法律惩戒手段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所谓人性和道德对有罪之人的仲裁,这个仲裁的范围超出了法律仲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也是与法律和正义的理性背道而驰的。
当律师第一次告诉局外人,这桩杀人案的庭审检方一定会利用他没有在自己亲身母亲葬礼上表现出应有的伤心欲绝做文章,他无法搞懂这和他的杀人案件本身存在什么联系,此时律师觉得他“单纯”,就是在加缪描写方式下,加缪式屏障感开始消失的起点,在此之前甚至庭审开始后,读者对于因为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出于我们自己的人情世故经验,几乎就顺这个思路在跟随和进行人物理解,而当读者走到这条理解之路的尽头,“冷血”、“人性缺失”仿佛就成为对该角色理解在某种递进关系下合情合理的解释,而这种合情合理,就是我们无人能逃脱的,人情社会和世俗道德这个局给于我们的心灵枷锁。
身处于这个局中,让我们失去的不但是对个体及其行为方式特殊性的理解和宽容,更是我们在此之上判断力的误区,世俗道德仿佛成为了人情社会或者人性的标尺,它的普遍性就是规定了那些是肯定的道德和反道德,况且往往都是基于特定的所作所为,比如爱的“规范”,纯粹处于对实际行动的草率和单一的界定,在这个规范下,对母亲的爱就在她去世时痛苦不已,对爱人的爱就是口头上和一切形式下的特定作为,如果把这一点归结于人性的不合理设计或习惯,那么最终让这个规范踏上无法挽回的歧路的,就是基于这个规范的递进关系,在个体打破这种规范时,他就处于(行为上)这个规范和我们道德衡量体系之外这个局之外,我们就刻板推演到反道德与人性缺失,就像读者及其容易把局外人在母亲葬礼时不符合这个定式思维的举动把为什么他超已经身亡的死者还连开四枪,虽然在理性本质上这两件事本因毫无关系,而正因如此,判决他是否有罪的已经不再是号称绝对正义的法律,而是和所有读者正在参与的这场基于人情世故对个人所作所为形式化和规范化的狭隘推演,他是否应该对杀人的既成事实负有罪过已经被这个法庭忽略或是作为一个基于形式主义的世俗道德道德标准最终把这个“没有人性”的局外人淘汰出局的导火索,同样被忽略的还有正义,那么此时,法律的仲裁与谋杀就没有任何区别。
《局外人》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书的结尾,也就是在局外人因其平淡和冷漠的性格,在对羁押和审判经历的深刻观察与理解,这个理解让他摆脱了律师所说的“单纯“,因为他就是这个绝对冷酷悲剧的亲历者,这种顿悟和最终神父和他的交流,加上死刑给生命带来的生死直观性,也引发了局外人心中存在主义理解的觉醒,也是他不惧怕死亡和灵魂清白的信念,也是他所悟出自己以死亡为代价看透的最残酷现实是——“我的灵魂与现实的差距是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的真实。”
人情社会和人情世故,或者由此为基础的世俗普遍道德,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推演、准则和规范,形成了一个局,或者说一个局限,它们源于人性,同时又是人性的弱点,当你不幸在现实和特定行为中置身之外,成了一个局外人,你的存在便成为了残酷的现实悲剧。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这个社会 在母亲的葬礼上不流泪是死罪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