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觅渡觅渡》读后感 - 觅渡,一个时代的好散文

原创 林子 林子的百草园

梁衡的散文,经常出现在语文教材里:《夏感》《晋祠》《壶口瀑布记》《跨越百年的美丽》,都是中学课本里的名篇。《夏感》曾在语文出版社的教材中出现过,忘了当初怎么上的这一课,想来应该很糟糕,却始终记得这一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一句被我多次化用,写在开学典礼通讯稿里,写在楼名展示牌上。这就是笨人读书能得到的一种好处,总是能在词穷时乍现灵光。
说来惭愧(话说我惭愧的次数实在也太多了,多得让这四个字听上去都成了套话),梁衡的散文集,我还是第一次读。
读《大无大有周恩来》,觉得最后几句特别有分量:
爱因斯坦……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 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这就是生命的哲学。周恩来还会伴我们到永远。
读《觅渡,觅渡,渡何处》,读到最后一句“秋白不朽”,也觉得陡然升华了,像是把前面的综述挽了一个结。这是我第一次在散文中读到瞿秋白。他的磊落、坦荡,他的气节、胸襟,都值得后人永远追寻。

读《把栏杆拍遍》,更深刻地了解辛弃疾,了解他的热爱和他的悲慨。
读《乱世中的美神》,嗯,相当于把李清照的经历复习了一遍。
《读韩愈》《读柳永》,读着读着,发现这些文章非常适合刚上高中的少年读。(咦,我上高中时老师推荐过没?真不记得了。)了解一些历史,积累一些人物材料,提高一点政治觉悟,拔擢一下文章立意,学习一下例文范式,尤其琢磨琢磨卒章时那漂亮的收尾,应该会大有裨益。
读到游记部分,再来看当年的《晋祠》,觉得有些呆板了。《泰山》也是,写得庄重有余,灵动不足。其他几篇,也有同感。总觉得无有天成之感,而仿佛面前摆了一堆材料,缝缝补补而出。如同一件衣服,看似没有瑕疵,却也少了气质。

再往后读到编者命名为“小品”的几篇,《说兴趣》《说经典》《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就颇有嚼蜡之嫌了。
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中,梁衡批评梁实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梁实秋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后来的成就也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搭上去的人。
这里由对比而生发的批评还算中肯,后来读到他批评杨朔,说他的文章“本质是虚假的,是一个叫人忘记自我,为空头体系服务的假模式”,我觉得还是过了分寸。(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2000年后的梁衡作品,似乎少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所作文章的蓬勃、自由,梁衡先生所喜爱的“夏感“也在后期的文中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十分的谨慎,十分的正确,十分的没有个性,没有散文味了。
他曾那样批判杨朔,我很好奇梁衡先生又会如何评价自己的散文呢?
同是当代男性散文家,就文笔而言,我可觉得余秋雨先生要高明不少呢。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觅渡觅渡》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