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19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伊玛果》读后感

原创 小花 织一

多读书 读好书—19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伊玛果》。荷马、维吉尔、但丁、歌德之后的最后一位史诗巨匠,尼采的终身挚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作起源,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作者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1845年4月24日生于瑞士北部巴塞尔附近的里斯塔尔的官吏家庭。是姨妈尤金妮亚改变了他的命运。15岁时去姨妈家,姨妈教他弹钢琴,给他哲学家的书让他看,用他自己的话:“去年我还在地上玩泥巴,而今年我已经像一个思想家一样开始思索世界了。”

1863年施皮特勒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法律系,后来在德国的海德尔贝格大学和巴塞尔大学学习神学。获得牧师职位,随后放弃。1871年应聘到圣彼得堡大学担任讲师。期间出版了神话史诗,反响平平。

1881年回到瑞士在伯尔尼女子学校任教,边工作边写作,1892年辞职专业从事写作,19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12月19日施皮特勒在琉森与世长辞,享年79岁。

施皮特勒作品

1880年《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

1883年《超过现实之界》《彼岸的世界》

1889年《彩蝶翩翩》

1896年《叙述曲》

1900年《奥林匹斯的春天》

1914年《我的早年经历》

1924年12月14日《受难的普罗米修斯》

《伊玛果》赏析

Imago“意象”的意思,书中的女主角索伊达也是男主人公心里恋人的名字,信念女神。

“智者掌握命运,愚者被命运摆布”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一个人能控制超于自己能力的狂妄和膨胀的欲望,才能做到真正有价值。

男主人公维德有天才的创造力,是一位思维缜密的知识分子,一位值得尊敬的充满智慧的人。在家乡的一次旅途中结识了漂亮的索伊达就是维德心中的伊玛果,只认识一天就分别了,没什么亲密言行,不过维德一直念念不忘。后来维德回到自己家乡,寻找自己心中的恋人索伊达,索伊达以为人妻,维德在一系列挣扎过程中后,选择远走异国他乡。

结尾维德还幻想着伊玛果能追上他的列车和他一起离开该有多好!这点就很现实和自然,一般不愿分手的一方尽管分手在即也会充满明知不可能的幻想。

充满理想和现实冲突,幻想和哲学的理性融合。

191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因为他诗篇中所体现的独立文化值得赞扬。

施皮特勒因病未能领奖,无致答辞

施皮特勒获奖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912年瑞典学院就受到关于施皮特勒的推荐信,但是他的作品真是公认的晦涩难懂,1920年在他75岁的寿辰时,受到各方热烈祝贺,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国文坛上,瑞典学院才下决心,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但是获得这个奖项依旧是非常曲折,1919年的奖金一年后他才领到。

我的读后感

开始阅读基本是无所适从,茫茫然,几天前喝咖啡,在错误的时间采取错误的起立姿势,结果就是走路一瘸一拐的几天了,刚翻开这部作品,根本看不明白,以为自己思路也一瘸一拐的出问题了,真是要命。

后来我认真琢磨一下作者的忠告:读这部作品阁下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我可不会向通俗性和易懂性妥协。在诗歌的领域里,我是个没有国土的国王。

是的,自以为聪明忽视作者的忠告可不行。

我认真地阅读,结果发现,作品和读者的微妙关系,普遍认为发现好的作品是有鉴赏力的读者的职责,而这是一部挖掘出鉴赏力超强的读者的好作品,这么一想,两者都具备的话,顿时通透了。

一般作品的作者向人类表达…向人们诉说…向世界呼吁…这部作品是完全不走寻常路,作者和自己的对白、和自然界的对白、和神的对白、和时间对白,对白的内容不同却又在同一时间发生,还有不同的角色的辛劳、希望与失望都在混乱中挣扎,只有眼睛盯着文字,思路跟着作者走,终于走上一条完全陌生的、事先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的路,忽然发现沿途风景很美。

安静地读书,做好自己,我是小花。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19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伊玛果》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