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教师:挑战》读后感:一面镜子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书为镜呢?大概可以引反思。《教师:挑战》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从教生涯的好与需调整的点。“好”在此不赘述,想总结一下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

首先,面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大多时候给予关注。以前,我觉得一位好老师应该是有同理心的,却忽略了去寻找学生情绪反应是有区别的。学生出现了情绪,给予关注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时候反而需要保持距离,不陷入学生设下的“关注圈套”,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比如我追踪一个学生的情绪已经快一年,结果发现TA就是使用“情绪战略”来让周围的人关注TA,并为TA的情绪买单。这对于TA并不是最好的办法,相反,不关注TA的情绪,反其道而行之,并引导TA关注自己的其他方面,TA才能真正走出情绪的阴霾。

其次,处理学生问题,重在探究原因,而忽略目的。我以前引以为傲的地方是作为班主任,我大多时候能耐心地和学生一起去寻找原因。我常常问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别人为什么这么对待你呢?”分析原因是在联结过去,可以挖掘深层事情的内涵,但只有了解了一种行为背后的目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以后我可以这样问:“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这样做可以得到什么?”让学生自己去直面行为的目的,TA才会真正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再次,陷入“权力之争”,保持教师威严。这一点是我一直小心翼翼地警惕的地方,但回顾一下,自己有时候还是会沉浸于所谓的“教师威严”,而忽略了与学生保持平等。我反思:这个学期这种情况的发生尤为频繁。当我说出“你怎么这么想呢?”“你们这样做就是不对”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与学生联结断裂的边缘。“不要站在孩子对立面处理问题”一直是我告诫自己的地方,希望自己继续提醒自己。

还有,集体讨论不够系统化。大概是个人喜好,从教以来,我喜欢在班会课上用“角色扮演”和“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班级问题。因为没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自己系统的思考,这部分显得零散而碎片。集体讨论其实就像上语文课,可以是这样的思路:课前:确定好主持人和讨论问题点(最好实行轮流制);课上:学生对事件的直观评价(比如喜欢或者是不喜欢),接着分析事件中的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落脚点放在目的的探究而不是原因的分析上),再接着就是就学生提到的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就像语文课一样抓关键字、词、句进行探讨),最后一定要有总结(整个过程最好基本上交给学生自己,老师可以做观察者。)课后:写评价总结(为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和班级管理的提升)。

另外,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情况,应该建立学生家庭情况档案。家庭情况档案包括家庭各个成员的情况,其中父母的关系、家中几个子女、学生排行第几、家庭成员对待该学生的态度是重点。

还有,把处理单个事件放置集体中。好多时候,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喜欢就事论事,但如何发挥好班级的力量,是我需要做功课的地方。这部分还需要关注的就是利用好小群体的力量。一个班集体也是一个小社会,谁和谁关系好一点,谁和谁有点小矛盾,这都是需要老师敏感地察觉并做记录,无论班里有多少小团体,都将之引向班级里的正向能量是有必要的。

最后,我们现在面对教育现状和以往大不相同了。现在的学生更情绪化,自我意识更强,且整个社会缺少培养学生责任感、集体感等的氛围。整个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会教书,还要懂得关注和处理学生的各种情绪。事实上,少有老师天生就懂这么多,教师队伍缺少系统的心理学培训以及专业的培训(即使有些学校重视培训,也是零散碎片的,不系统化),且教师的行政事务过多,让老师们也常常疲于成长。

教师队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深思考并要想办法解决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所有老师,所有有志气的老师,都应该自己学习起来,加强自我训练和培训。

每次想到我肩负的是下一代人的事业,我就会从气馁中挣扎着爬起来。这不是一句空话,我这样想,也这样努力着。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教师:挑战》读后感:一面镜子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