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呐喊》《彷徨》读后感

孔乙己与吕纬甫

折桂七4班 盛敏桉

在鲁迅先生笔下,有两个辛亥时期的小文人。

孔乙己的名声较吕纬甫似更大,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其矛盾。他在酒馆中,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站着,多半是贫苦农人;长衫者,皆为士大夫之流。而孔乙己既无功名,又非佃户,为两个群体所不容,仿佛游离于社会之外。尽管落魄,可他确乎是个文人。孩子向他讨茴香豆,几次之后,他问孩子:“你知道茴香豆有几种写法吗?有四种。”孩子自然是无法回答他的,故而他只能自问自答。他在辛亥革命时也曾满怀希望地以为可以为国为民做点事,谁知终究潦倒,只能在茶馆里消磨光阴。他似乎想通过这个问句拾起什么,却只掬起了一捧无味的水。

吕纬甫则“正常”得多。他在革命无望后谋了差使,教些他过去所不耻的老朽经书,成家立业,不再是鲜衣怒马少年即。在酒馆中遇到作者后二人闲谈,絮絮叨叨地,拉出绵长乏味的琐事。他似乎全然失去了理想,成为生活的傀儡。

他们都有着苍白单薄的人生,如薤上之露,摇晃了一下,随即就晞掉了。他们都是时代的眼泪,含着酸楚落下,消逝,无人记得,卑微到了尘土里。

他们是鲁迅先生悠长的叹息。

—–

小人物的悲凉

折桂八4班 郁蕊嘉

他,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

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滴,塞了灶里,却是能“救一个人的命”了。“吃下去罢——病便好了。”一个母亲的期盼,此时却像魔鬼的嘀喃,把一个孩子一步步推向死亡。

他,是潦倒的书生。

站着喝酒,穿着长衫是他仅剩的作为读书人的尊严。“排出九文大钱”是他那作为文人的虚荣。他一遍地询问伙计,教他写字,是在回忆往昔。到后来,折了腿,像是仅剩的尊严都没有了,只是“摸”了钱,要了一碗酒,任他人取笑,慢慢地“用手”走了。

他,是在生活中磨灭了少年天真的大人。

他也曾月下刺猹,那个紫色圆脸、颈套银项圈的少年,我们叫他闰土,他会捕鸟,会拾贝,与“我”是极好的朋友。谁曾想,数载光阴流逝,他却已然变了样,开口不是“迅哥”,却分明是“老爷”,凄凉着,恭敬的,客气地解释说自己当年“没规矩”。满脸的皱纹,在生活的压迫下,遮住了那个鲜活的少年。

他们都是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在那个时代,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任由命运的洪流卷拽着冲往远方。

在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了整个社会无数小人物的悲哀。

—–

祥林嫂的悲剧

折桂八4班 茅苡萱

祥林嫂的悲剧与祥子的悲剧既互相联系,又各不相同。

大体上说,都是因封建社会的腐败与愚昧,但我认为,祥子遭受的大部分都是由自己的软弱与无知的主观原因造成。于祥林嫂而言,更是经历了外界的诟病与欺骗,才致其死。

祥林嫂有三次面容变化:

第一次:“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干事利索,爱笑。那时还是个二十几岁的好姑娘,来时已经死了丈夫,即使四叔不喜,四婶还是留下她。那时,周遭人对她仅仅是同情、怜悯夹杂着一丝嫌弃。

第二次,是在被婆婆劫走之后,头上有了疤,也不精神了。那从前时时提起她的四婶,也在闻了她再嫁后看不起她了,这时封建社会对她进行了批判,说她有不洁之身,说她不守贞洁,但她那强势的婆婆不准,那一套严密的道德礼教封锁,锁住了她的身心。

第三次,阿毛也死了,她失去了一切可以依附的男权,变得“记性坏了,死尸般的脸上没了笑脸”,再回鲁镇,四叔一家拒绝她祭祀时沾手,这一举动又再次伤透了她的心。

祥林嫂从一个积极乐观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无处可归的乞丐,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事无辜的。

她终是死在了新年的“祝福”之中。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呐喊》《彷徨》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