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1984》随感(一)

《1984》原文

他感到她的肩膀不以为然地动了一下,每当他说起这类事情,她总是要反驳他的。她不能将这种看法当做一种自然法则来接受,即个人总会被打败。尽管她意识到,她自己也注定要被打败,迟早思想警察会逮住她,杀死她,但她又有另一种想法,她相信有可能建立一个隐秘的世界,在其中你可以过自己选择的生活。你所需要的只是运气、聪明和勇气。她不懂得,世界上不存在幸福这样的事;胜利只会在遥远的将来,在你死后很久出现。

从她的呼吸可知,她显然又睡着了。他很想继续谈他的母亲。就他的记忆来说,他不认为他母亲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她并不特别聪明;然而,她拥有一种高贵,不受外界的影响。在她那儿,并不因为一个行为没有效果就变得没有意义。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是爱他,即使你一无所有,你仍然可以给他爱。它让你相信,只有冲动、只有感情并无任何意义。

“你还记得第一天,在树林边上,那只对我们唱歌的画眉?”他问。

“它不是对我们唱歌,”朱丽亚说,“它是唱着让自己高兴,甚至也不是那样。它只是唱而已。”

《1984》随感(一)

今天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反乌托邦”只是历史给予它的定义。对于我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反抗,一种无数次上演过的精神寓言。从奥斯维集中营到古格拉群岛,从20世纪的欧洲到中国,人们的信念一次次被利用和出卖。在刑具之下任何形式的监禁、流放和屠杀成了历史惯用的计量,成了控制口舌,制造狂欢的激情和暴力。

然而在这种高压的生活气氛中,任何一种略带个性的想法和举动都能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无限的快感。因为革命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主义情调,反抗如同一次恋爱,在激昂的情绪中就已经度上了蜜月。

当一切都被控制、被剥夺的时候,唯有身体可以支配,唯有身体成为利用和反抗的资本,唯有身体在寻求自由的表达中被抚慰,被赋予远超物质之上的认同。这一点多想抗战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当信念塌陷便会寻找身体认同。

朱丽亚是个出色的人物,他唤起了温斯顿日渐模糊的精神世界。因为朱丽亚的意识里始终清楚不论主流意识如何反动,他们无法阻挡一个人敢于幻想,敢于寻求快乐的内心。所以朱丽亚说一些让温斯顿觉得既胆大妄为而又自在情理的话。

他们躲避一切监视,他们努力寻求哪怕只有几个小时的私人空间,他们谋划交欢的场所,而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人群。这是冒险的,但值得一试。朱丽亚说:“在其中你可以过自己选择的生活,你所需要的只是聪明和勇气”。“他们不让你痛快,你就要自己打破规则,他们要剥夺你的快乐,你则要想方设法不被逮住”。读到这些句子时,我的脑子里闪现了《肖申克的救赎》里肖申克坐在天台上喝啤酒的画面,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意。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剧照

有些人天生不为义务而生,也不为服从而生。“在为党尽我们义务”的隐喻中,他们不需要隐喻,他们只需要光明正大的爱。“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是爱他,即使你一无所有,你任然可以给他爱”。

如果硬要把求爱这件事转换成可以利用的东西,那是独裁统治者干的事情,所以朱丽亚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事。“尽管她意识到,她自己也注定要被打败,迟早思想警察会逮住她,杀死她,但她相信可以建立一个隐秘的世界,在其中你可以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可以去咖啡馆闲坐,可以在街头无目的的散步,可以听自己想听音乐。但这些在秘密警察眼里都是不允许的。于是,他们在郊外的小树林,在废弃的教堂,在温斯顿租下的杂货店的阁楼上彼此交换着身体,诉说着生死。

那种为爱而生,为自由争取一切的举动,那怕是片刻的欢愉,也让人动容。书中有一个特写的镜头让我难忘,因为在整本书中它是最温馨的,也是最日常化的,闲散而又平静。

温斯顿慢慢起床,站在阳台上享受着午后散漫的时光,院子里那个永远在洗衣服的胖女人此刻充满了美丽。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那些为了繁衍、为了生育而老去的人此刻充满了无限的质感。朱丽亚可以懒散的从被窝里钻出来,一边说着她想说的话,一边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装束,享受着一个女人片刻的安详与自由。

小说的前半部分充满了斗志、反叛精神,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预期和想象,但在朱丽亚和温斯顿被捕的那一刻,小说凄苦可怕的高潮开始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1984》随感(一)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