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读后感 -“40岁后,不轻易定义自己”:成长,是女人终生的事业

解读:星星鹿
原著:上野千鹤子、田房永子

作为一名女性,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李宇春在《给女孩》这首歌里面所唱:

请相信自己是很美好的存在,不用怀疑,这是宇宙独一无二的色彩。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心中撷满爱,卸下所有防备自由自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现实却远远不像童话世界那般美好,只有女性自己坚持独立思考,并去勇敢争取,才能最终收获玫瑰般的美丽人生。

兹心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就仿佛是一道温暖的光,透过层层厚重的迷雾,为广大女性朋友带来一些思考与启迪。

这本书以日本女性主义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和畅销漫画家田房永子的对话形式展开。

上野老师不仅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东京大学的名誉教授,2019年以东京大学开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的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聆听这两位优秀女士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的精彩对谈。

不再是“不受重视的女儿”

“重男轻女”,对一部分女性而言,是一个既老套,又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她们被桎梏在“不受重视的女儿”的身份中,终生都在为博得父母的认可,而做着徒劳的努力。

上野老师的原生家庭,也并不美满。她的母亲,一生都在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备受压迫,她选择将这种压迫感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在得知上野选择不婚之后,母亲居然说出,明明有男人,却不结婚生子,这是在否定母亲的人生这种话。

面对这种压抑的家庭氛围,上野果断选择逃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在离开这个家以后,重新养育了自己。“

上野老师跳出了原生家庭的沼泽,通过自我的思考与成长,才收获了后半生的精彩与成功。

复旦大学沈奕斐老师说:“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的痛,最重要的是我们成年之后能够自己主动走出那种痛,自己成为自己的父母,去抚慰和疗愈自我,而不是一味埋怨和指责无法改变的童年。“

电影《莫蒂》讲述了加拿大女画家莫蒂的传奇一生。莫蒂自幼便患有关节炎,行动不便。父母早逝,哥哥在继承了家产之后便将莫蒂扫地出门,莫蒂不得不在姨妈家寄人篱下,受到严格的监视与控制。

不堪忍受的莫蒂选择大胆出走,不顾姨妈的威胁与警告,嫁给了一名平凡的渔夫,并开启了自己的绘画生涯。她用明亮鲜艳的色彩,记录下自己心中的世界,这些作品广为流传,治愈了许多人内心的阴霾。

莫蒂有一次对丈夫说,自己就像是一只朴素的白色棉袜。丈夫却说,莫蒂应该是宝蓝色的,金丝雀黄色的。莫蒂的勇敢出走,换来的是五彩缤纷的人生。

每一个不被重视的女孩,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宝贵价值。


不再是“隐忍的主妇”

田房永子在对谈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AB面”理论,也就是,社会存在A面与B面。政治、经济、时间、就业,这些都是A面,而B面则是生命、育儿、看护、疾病等。大家一开始都在A面,但是随着分娩育儿的开始,女性不得不在AB面来回往返,甚至彻底停留在B面。而男性,除了疾病受伤之外,大部分一直都在A面。

可是,停留在B面的女性,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与尊重。在豆瓣上有一个名为《这里是全职妈妈工会!》的小组,里面有上千位全职妈妈分享自己的心酸:

一位来自贵州的妈妈,12天的伙食开销仅200块钱,除了给孩子买些鸡蛋青菜碎肉末,自己就靠着咸菜干饭度日;

还有一位妈妈,在带孩子的三年中,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看中了一双150块钱的凉鞋,丈夫不仅不愿意掏钱,还质问她又不出门为什么要买新鞋;

来自孩子的轻视,则更让人心碎:一位妈妈因为琐事和丈夫吵架,上六年级的儿子突然从书房里跑出来吼妈妈,家庭主妇什么都不懂,爸爸怎么说就怎么做好了,反正钱都是爸爸挣来的。

正如田房永子所言:“一个人的财力决定了自信,金钱是妻子争取家庭地位的武器。”

做了多少家务,价值无法衡量;金钱确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贡献,谁都无法否定。

日本的一些家庭主妇也意识到了这点,她们组成女性互助网络:既然在自己家看护老人是白干活,去别人家照顾人就能赚钱,那么大家就开始进行有偿互助服务,以获得金钱上的回报。这是属于女性之间的互利共赢。

兹心认为,女性能坚持工作固然最好,但是当她必须以家庭为主时,也不要完全放弃“A面”。积极参与社会、学校、社区的活动,或者做一些兼职工作,让身边人看到你的光芒与闪耀。

不再是“沉默的妻子”

“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为很多女性吐槽丈夫的流行词汇,经常会在网络上见到妻子们发泄对丈夫懒散、冷漠的不满,然后互相抱团取暖。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坚定激烈地对丈夫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决不妥协。

上野老师说:“现在的人都在社交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夫妻关系很难修复。”田房永子也说,身边那些家里有小孩的男性,但凡自动自觉做家务、带孩子的,都经过妻子的严格督促。虽然现在参与家务、育儿的男性很多,但几乎没有哪个人是自发性的。

因此,作为妻子,我们必须大声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坚持要求对方配合。

上野老师的一位女性朋友,在孩子出生后,独自一人照顾了孩子三个月,受够了辛苦与委屈。一天,她猛地抱住正要出门上班的丈夫大喊:“别走!你要害死我和这个孩子吗?”

丈夫吓了一跳,停下了脚步,向公司请假之后,坐下来跟妻子长谈了一番。谈话之后,他便换了一份私人时间更加充裕的工作。后来,这位妻子笑着对上野说,虽然丈夫的收入变少了,但两个人的关系却变好了。

在日剧《坡道上的家》中,女法官朝子也多次要求丈夫和她分担家务,丈夫却表示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很难。朝子说,自己也做不到,所以才要分担。

面对丈夫的不配合,朝子态度一直很坚决。最后,为了事业上的发展,朝子选择了接受工作调动,一个人带走了孩子。她宁肯冒着与丈夫关系破裂的风险,也不愿意在婚姻中承受身为妻子、母亲就要负担起全部家事的委屈。

朝子的出走,是一次既无奈,又勇敢的抉择。

在这里,兹心想说的是,家务、育儿虽然琐碎又辛苦,但这本来就是夫妻双方的事情。

不要因为害怕影响到彼此的关系就放弃为自己发声,持续有效的沟通,才能收获高质量的婚姻。而不是在日复一日的压抑与郁闷之下,消耗掉自己的活力与青春。


不再是“过度干涉的母亲”

上野老师接触过很多东京大学的学生,这些能够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

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性格不好、惹人讨厌,而这些孩子基本都承受过来自父母的伤害,比如,母亲的过度干涉,父亲的不负责任。

身为妻子的女性逃避与丈夫进行深度沟通,一味隐忍。那些能量找不到发泄的渠道,就只能转向自己能够控制的弱者,那个对象就是孩子。

无法介入丈夫的人生,却要操控孩子的命运,这真是一件既讽刺又悲哀的事情。

在台湾短剧《茉莉的最后一天》中,母亲林太太因为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与前途,便将全部遗憾化作压力转嫁到两个女儿身上。两个女儿都生活在妈妈密不透风的监控之下,一举一动都被妈妈清楚掌握。

大女儿茉莉懂事听话,喜欢写作,但她的才华却得不到母亲认可。茉莉作文得了满分,正想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林太太却指责她,不应该在作文上放太多精力,还不如去多做几道数学题。

茉莉回到房间,泪眼模糊地摸着妈妈给自己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然后,从阳台一跃而下。

女儿用死亡换来了母亲看清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代价每个家庭都无法承受。

诗人纪伯伦在诗中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兹心想要告诉妈妈们的是,要去引导孩子,陪伴孩子,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所需要的条件。但是,不要将自己的人生套在孩子身上,去过度干涉他们的人生。

身为女性,我们面对的这个社会,从来就是不公正的。传统对女性的期待,就是社会的B面。即使你来到A面,也要在他人审视的目光下,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艰难寻求平衡。

针对女性的偏见,一直存在,从未消失。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更加有勇气、有智慧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华坪女高走出来的女孩子们,在张桂梅校长的引导下,成为老师、成为医生、成为警察,成为拥有姓名的自己。逃离了一生囿于结婚生子、干农活、做家务的命运。

这股蓬勃的、向上的力量,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

*解读:星星鹿,平素用读书美容,以煮字疗饥。个人公众号:星星鹿。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新书《不慌不忙,人生慢慢来》正在当当、京东、文轩网热销中。投稿请在后台回复“阅读达人”。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