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用电影探索情感与生命的困惑——泰伦斯·马利克

曾经以为最喜欢的电影是《教父》,冷峻的眼神,微妙的情绪,杀伐决断快意恩仇。

《教父》电影剧照

后来,发现最受触动的原来是《肖申克的救赎》,绝望中寻找希望,坚持不懈,生命最终得到拯救。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剧照

电影本是一项技术发明,随着情节的不断丰富,与戏剧形式日益融合,这才成了一门艺术。艺术是塑造形象、营造氛围,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艺术作品起源于作者的创作,投射于受众的内心。是否能打动受众就成了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当然,受众千差万别,每一个受众内心的柔软度也日新月异。现在让我来回答最喜欢的电影,我会推荐上映于2019年的《隐秘的生活》,而该片导演泰伦斯·马利克是我最欣赏的电影人。

本片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奥地利士兵弗兰茨·杰格斯泰德因在二战时期拒绝为纳粹德国而战,最终被判死刑。导演马利克根据弗兰茨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书信汇编而成的《囚书》改编,大段的第一人称视角和空镜头配以内心独白的喃喃自语,将一位受困于内心信仰与严峻现实矛盾的普通奥地利农民描绘得入木三分。

是屈就于环境和生存的本能,还是投身于信仰和内心的归处,是弗兰茨无法解脱的两难选择,也是导演通过环境的交替切换、主角的再三自疑,反复渲染并叩击观众的心门。细看之下,其实本片与《肖申克的救赎》一脉相承。前者蒙冤受困于牢狱,而后者挣扎于心海。最终安迪拨云见日,吐气扬眉,用隐姓埋名换得崭新人生;而弗兰茨从挣扎走向坚定,直面内心,皈依信仰,从容走向囹圄,引颈就戮。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很难以好坏来评判艺术,可艺术确有高低之分。“升职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固然能获得观众的欢迎,但隐忍坚持,蒙冤昭雪能得到更多的共鸣。这也是《肖申克的救赎》多年来获得高票认可的原因。如果说安迪用了十九年终于获得了肉体的自由,那弗兰茨只用了不到一年就找到心灵的归处。我们欣慰地在墨西哥的芝华塔尼欧与安迪一起呼吸自由的空气,可我们更坚定地在奥地利的拉黛贡德见证弗兰茨走向人生圣殿的步伐。从容赴死的艺术会不会更高级一些?而且还是遵从内心,追随信仰的自愿。

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美国人泰伦斯·马利克。他出生在伊利诺伊州渥太华市,196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后前往牛津大学的莫达林学院继续深造哲学。泰伦斯·马力克在1969年秋天,来到洛杉矶,在美国电影学院正式学习电影。1969年获得美国电影音乐学院的艺术创作硕士之后开始拍摄电影,首部作品是短片《兰登·米尔斯》,1973年作为纽约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亮相的《不毛之地》是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处女作。影片根据1958年一对未成年情侣在3个月内连杀11人的真实事件改编,有媒体称《不毛之地》是继《公民凯恩》以来,美国导演最伟大的处女作。1978年,马力克完成了第二部电影《天堂之日》,此片令马力克声名大噪,影片入围4项奥斯卡奖,并最终收获了最佳摄影奖。并以《天堂之日》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

拍摄完《天堂之日》后,泰伦斯·马力克搬到法国,并且在萤光幕前消失20年之久。直到1998年,马力克凭借《细细的红线》回归电影圈。并凭借本片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并因此入围7项奥斯卡奖。2005年,他的第四部影片《新世界》上映,并入围1项奥斯卡奖,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泰伦斯·马力克的第五部作品《生命之树》一举斩获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2019 第72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隐秘的生活

2016 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 时间之旅

2015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 圣杯骑士

2012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生命之树

2012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 金狮奖(提名)

通往仙境

2012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 天主教文化奖

通往仙境

2012 第56届意大利大卫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 生命之树

2012 第45届堪萨斯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导演

生命之树

第2届豆瓣电影鑫像奖 鑫豆单元 最佳导演(外语) 生命之树

2011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 生命之树

2011 第16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导演(提名) 生命之树

2011 第24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导演 生命之树

2011 第24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生命之树

1999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细细的红线

1999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细细的红线

1999 第4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细细的红线

1979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天堂之日

1979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 天堂之日

梳理马利克的作品,可以发现名气最大的是1999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细细的红线》,这是他在《隐秘的生活》之前唯一一部描写战争的作品。他用满含深情的音乐与更多南太平洋旖旎的风光表达了对深陷战争中的人的巨大同情。以平等的人性视角,囊括了敌对的日美两方,同样的年轻人,同样的痛苦,以及同样的仇恨。很显然,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看过电影丝毫没有过瘾、爽快的快餐愉悦,只有深深的痛苦和对战争恐惧的共情。

其后,马利克延续了对人性和内在情感的探索。《生命之树》采取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跳跃,对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进行了最高的严肃思考。《通往仙境》是一部私人感情史的巨幅篇章。马利克以天赋的灵感和令人瞠目的才华找到了简单直接又血脉喷张的形式来完美地承载了这个细腻到极点,情绪纹理复杂到难以厘清的主题。《圣杯骑士》中马利克行走在大众当中,尝试解答或者提出那个困扰过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对自我剖析,对存在质疑。

大多数人认为导演马力克是装逼太久,他的文艺范已经超脱了大众理解的境界,意识流的拼贴画让人流失在画面里而完全抓不到主旨,故事情节似乎消失在现实和梦境的真假错乱里,所有的元素混杂在一起扑向观看者,像个色彩斑斓的毛线团,跳跃着,却捉不住。可是熟读海德格尔,哈佛哲学系毕业,牛津哲学系的高材生马力克真心不是来装逼的,甚至他都没有想要站在阳春白雪的位置上俯瞰众生,悲情吟诗:“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生命里唯一的真理在哪里,我到底要的是什么,那茫茫的黑暗里,那条通向真理的路,到底在哪里。

我想马力克或许并没有试图要解答这个宏大的哲学命题。他只是很忠实的记录下来他自己寻找的过程,而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景三动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用电影探索情感与生命的困惑——泰伦斯·马利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