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柏拉图《理想国》 -洞穴与囚徒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洞穴里面,有一群生于斯长于斯的囚徒,他们的头和脚都被牢牢地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直愣愣地盯着眼前的洞壁。在他们的身后有一些火光,在火光和囚徒之间,有人一直在举着木偶表演,火光将木偶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构成一些影像,这就是囚徒们从小到大所看到的一切,他们对此习以为常,而且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身。

人受限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就成为囚徒。只是我们的洞穴看起来宽敞很多。周围的环境舒适又熟悉。23小时不间断的流媒体可以一直feed我们,这样的话,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也总能找到跟你意见一致的同伴,我们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然后你问了,出去又能怎么样呢?洞穴之外还是洞穴怎么办?见过阳光还要回来怎么办?

柏拉图也想过,他说,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他不得不回到洞内。当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告诉自己的同伴时,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有些人还以为他疯了,要杀死他。

是的,洞穴之外可能还有洞穴,黑暗之外也会有另一种黑暗,见过阳光的人可能还会回来,而洞穴里的同伴又将讥笑他的徒劳与挣扎。

可是,见过太阳并不意味着就能拥抱温暖,见过太阳也许还会堕入黑暗,但是从缝隙间透过来的那抹阳光,将永远不会从记忆中抹除。这是一次致命的“观念植入”,它对洞穴里的囚徒构成了致命的诱惑,让他们无法在满足于洞穴里的黑暗和温暖,而是要挣扎着走出洞穴,哪怕走出洞穴不过是落入另一个洞穴的开始,但是这种对阳光的记忆和向往,是囚徒们走出洞穴,通向“更高的生存”的根本动机。

而且,比起永远困守在同一个洞穴,哪怕出去之后还是洞穴,能够在不同的洞穴之间来回穿梭和比较,仍然是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因为这种生活更加符合苏格拉底的那个著名观点: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图片

那天和家属聊天,说:“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会误会自己掌握了真理,遂想让对方让步和认同。要警惕这种现象。”

我后来又想,不对,不能只靠所谓 “掌握真理的人”自己警醒,“群众”还要提醒,质疑,和反驳。而权威者更要接受别人的质疑与反驳。因为我好奇,禁不起批评的真理是什么真理?不能反驳的道理算是什么道理?

作者
The Poetic Life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柏拉图《理想国》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