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时间里

托马斯▪史特恩斯▪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其祖父在那里创建了华盛顿大学。艾略特的父亲是个善做生意的商人,母亲夏绿蒂▪史特恩斯出自新英格兰名门,艾略特是他们的第7个孩子。

中学时代,艾略特就悄悄练着写诗;大学时代,艾略特学习哲学和文学,接触到各种艺术领域的前卫思想、学术观念,这为他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4年,艾略特开始创作《四个四重奏》,直到1943年该作才完成。《四个四重奏》作为艾略特晚期诗的代表作,风格与早期诗迥异,反映他“成熟了”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

全诗仿照四重奏音乐的结构,每篇各有5个乐章。诗人借用他的祖先和他自己生活中值得纪念的4个地点为诗题。

其中,《燃毁的诺顿》指一座英国乡间住宅的玫瑰园遗址;《干赛尔维其斯》指美国马萨诸塞州海边的一处礁石;《东库克》是艾略特在英国居住的村庄和村边小路;《小吉丁》指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国教徒聚居点的一座小教堂。

在诗里,艾略特呈现了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过去与未来等一系列二元论思想,并且试图找到解决二元矛盾的途径。将“四重奏”这一音乐学概念注入诗中,让词汇变成了跃动的音符,诗句长短的变化富有乐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全诗围绕着时间这个主题展开,充满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人生活在时间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时间里,历史也是由时间形成的,任何事物的意义都离不开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有种种经验,但是在当时却无法(完全)理解,只是以后(或是太晚的时候)才能认识到意义,这就是过去时间、现在时间、将来时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空间、时间、历史、宗教等概念的描摹和捕捉,不失为一则诗篇创作的窗口,反映了艾略特的文艺创作理念。艾略特认为诗有4种思想方式。其一,对他人说话;其二,相互说话;其三,对自己说话;其四,对上帝说话。艾略特把说话和思想合二为一,即指他诗中的内心独白。

这样,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念头都能入诗,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相似。在诗人笔下,人物内心独白可以分出微妙的层次,引出独特的象征,同时凸显诗人自己的关照。

当然,诗歌创作其实是一种比较个性化的创造活动。写诗的时候,你可以说:“我把自己的感情写成文字,这首诗就代表我当时的感受。”而且你写诗时,用的是自己的语调,这一点很重要。

在一个没有美、没有意义、没有秩序的世俗世界中,现代人“可怕的空虚”以一种强烈的诚实跃然纸上。炉火纯青的文字,是诗人内心絮语的写照。而艾略特在《荒原》、《空心人》、《元老政治家》等作品中,抒发的正是埋藏在人们心底的犹豫、怀疑、希望和良心。

探讨命运与努力的选择、偶然与必然的联系、统一与对立的区别、开始与结束的矛盾,不只是诗人的使命,更是每一个普通人所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
晓夜无风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时间里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