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人能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在上学的时候,哲学老师讲过:“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有其微观和细节上的意义,因为河流的流淌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每时每刻的河流都是不同的姿态,尽管我们从宏观上来看,这条河流似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变的。

宏观和微观,是观察事物的两种视觉距离,按道理说,只要将宏观的视角不断降低,总能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微观境界,但鉴于宏观和微观在本质上的区别,我们能推断出从宏观降低到微观的视觉距离中,一定有一个突变。

哲学老师还讲过另一个观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似乎并不涉及宏观和微观的问题,因为讲两种物体的区别,只要比较的细节够多,总能找出不同来。

河流在两个不同时刻的表现是用微观来将它区分为两个东西,而两片树叶似乎就要明显一些,毕竟这是容易用眼睛辨识的两样东西,那么让我们来考虑另一个思维角度,即河流只是我们对一条流动的水的称呼,而树叶只是我们对一棵大树上所长出的某种片状物的称谓,在这种类比中,只要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很容易知道不管在哪个时刻的河流都是同一条河流,而不管这棵大树上的树叶长在何处,它都是这棵树的树叶。唯一能区分它们的,就是微观,细节当然属于微观范畴。

说了这么多思辨,当然最终是要回归到人的身上。通过认知外物来反省人的本身,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认知方法。

从宏观上看,人与人没有太大区别,绝大多数都是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一个鼻子,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特征,当我们看到一个类似的直立行走动物时,便会将其归于人或类人的范畴。老子道德经上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站在天地的角度,那当然是宏观的,所谓的人与动物与植物与无机物都没啥差别,当地震来临时,位于震区的狗会死,人当然也会死,但我们人自己来看自己的时候,却不应以宏观的角度来看,甚至我们来观察他人的时候,也应该用微观的方式来研究和思考。

正是由于人与人微观的不同,所以,这世界上根本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种人,也正是由于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不同,所以这世界上同样不存在不会变化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一是我们区分与他人的微观部分是由于自我的主动变化引起还是被动变化引起?二是我们今日与昨日的区别是由于时间老化了组成我们的物质还是由于我们自身反省的认知提升?

人与人都处于同一个世界中,当然也处于同一个竞争环境中,无论何时何地,任何资源都有一个限度,在这种情形下,人的优秀程度决定了他可以获取有利资源的多寡,那么何谓优秀?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是否具备可以更快找到获取资源的时机及场合的能力。

而这又牵涉到第二个问题,即我们如何反省和学习才能使得今日之我优于昨日之我?反省到底该反省什么?我理解的反省是对我这一天或这一段时间所做之事的一种评估,对我这一天或这一段时间所遇之事的复盘,在评估和复盘的基础上,找出其应对的不足之处,再思考出当前最佳的应对之策,如果能力更强些,甚至可以寻找在这些事件当中,是否有自我失控的地方。我理解的学习,则是针对反省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不懂的知识便立刻着手去找资料学习,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使立刻将之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中,有失控自我的时刻便要去再三警醒自己的言行及思维。

如果人真的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么我更希望在一次踏进河流的前后就异化出一个新的自我。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人能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