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管仲与亚当﹒斯密

一、管仲与亚当﹒斯密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曾自比管仲、乐毅。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日),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管仲与斯密,时间上前后相隔2400多年,空间上东西相距8000多公里,文化上分属东西方文明。托名管仲所著的《管子》, 大体成书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论述封建国家经济问题最为全面和最为丰富的著作。”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著作《国富论》首版于1776年,开现代经济学之先河。两人似乎不可能存在交集。然而通过对《管子》和《国富论》的品读,两人的论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二、《管子》与《国富论》

在这里比较一下两者关于货币理论的讨论。首先货币定义多以其职能来表述。马克思认为“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西方经济学家把货币定义为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可以用于支付购买商品和服务或者偿付债务的物品,包括用于支付活动的通货、活期存款以及其他物品等。《管子》一书关于货币的内容很多,尤以《轻重篇》、《国蓄》为多。“在中国货币学说史上,其理论所涉及的范围最广泛者莫如管子。”《管子》在中国货币思想史上作出了最早的原创性的重要贡献(何平,2019)。《国富论》前三章论述了分工,随后四章讨论了货币与价格问题,第一篇最后又用很大篇幅研究了长时期内金银价格的变动。

三、《管子》的货币理论

《管子》中对货币流通手段的论述主要有以下

今君铸钱立币,民通移。《管子  轻重甲》

      黄金刀币者,民之通施也。《管子 国蓄》

     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管子 轻重乙》。

     刀布者,沟渎也。 《 管子 揆度》。

《管子》的货币理论巫宝三(1989)认为“《轻重》各篇论述货币的职能问题,多限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而忽视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这一职能”。胡寄窗(1998)认为管子对货币的“流通手段之职能的认识最为明确”。何平(2019)认为《管子》主要论述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而对于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只是进行了现象性的描述,没有给予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至于价值尺度职能,它没有进行论述。对于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胡寄窗(1998)认为“管子强调了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忽视了价值尺度的职能”。何平(2019)认为“至于价值尺度职能,它(指《管子》)没有进行论述。”

关于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问题,《管子》中的讨论主要为以下内容: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管子 国蓄》

      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管子乘马数》

      谷独贱,独贵。《管子 乘马数》

      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管子国蓄》 

 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管子山国轨》

正如梁启超认为“当时之谷兼含两种性质:一曰为普通消费目的物之性质,二曰为货币之性质。”胡寄窗(1998)认为“金属货币在当时虽已充分发挥其流通手段的作用,但还未发展到货币拜物教主义的境地。人民所首先要争取的还是谷物而不是金属货币。”“谷物在管子的时代不仅是重要生活资料,并还以一般等价物的姿态出现。” 何平(2019)认为货币的价值究竟由什么决定,“轻重篇”并没有直接做出明确的回答。从他在轻重各篇涉及货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它不是货币金属论者,因为它并不认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国蓄》篇就称,“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也不是货币名目论者,因为它认为国家并不能任意规定货币的价值。

正如《管子》所说,在农业社会,谷物为万物之主,发挥着价值尺度的职能,因此“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同时,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每一年谷物的价格也是有涨落的,但其表现却是“谷独贱,独贵”。虽然同时也存在“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的现象,但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于货币数量的主动调节而发生的现象。在农业社会,谷物即是最重要的商品及生活资料,并且具有同质化和易于分割的特性,从长期看比较适合充当货币的部分职能,尤其是价值尺度的职能。

《管子》中还论述了国家(君主)对货币铸造的垄断,主要有以下内容:

    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谷而授䘵,故国谷斯在上。《管子 山至数》

      请立币,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立黔落。《管子 山权数》

     君其率白徒之卒,铸庄山之金以立币。《管子 轻重乙》

     人君铸钱立币。《管子 国蓄》

四、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

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与《管子》货币理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关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国富论》中的论述主要有:

不论在任何国家,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理由,人们似乎都终于决定使用金属而不使用其他货币作为媒介。(第20页)

但货币却就在这情况下,成为一切文明国商业上的通用媒介。通过媒介,一切货物都能进行买卖,都能相互交换。(第24页)

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方,商品的真实价格与货币价格不成正比例,而往来贩运货币的商人只考虑商品的货币价格。(第32页)

由于一切买卖的行当与否,最终都取决于商品的名义价格或货币价格,而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交易也受其支配。(第32页)

关于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国富论》中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内容:

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第28页)

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第31页)

谷物地租真实价值的变动,就一世纪一世纪来说,虽比货币地租真实价值的变动少得多,但就一年一年来说,却比货币地租真实价值的变动多得多。(第30页)

银价就一世纪一世纪来说,有时虽有很大变动,但就一年一年来说,却很少有很大变动。(第31页)

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货币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论述,可以看出与《管子》关于两者论述的相同。即在农业社会货币主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而主要粮食充当着价值尺度的职能。虽然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国富论》被誉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但亚当﹒斯密认为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农业而不是制造业。在其所处的时代,典型的水力驱动工厂一般雇佣300-400名工人,而全英国只有20-30家。因此马歇尔(1929)说“对于计量古代或遥远地方的一般购买力来说,最好的计量单位常常是非熟练劳动或某种主要谷物。”“通常研究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应把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和主要粮食的价格看做是一般价值的代表。当然,这对于现在西方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对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来说,是完全不合理的。但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时代却是合理的,解释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必须借助于这种方法。”

     五、余论

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农业社会,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可能并不充分,这一时期主要粮食可能比货币更适合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粮食才是真正的价值尺度。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商品种类繁多,粮食不再是人们消费的主体,因此正如马歇尔所说,此时主要粮食作物不适合充当价值尺度职能。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管仲与亚当﹒斯密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