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听《月迹》有感 -功在课外 月在心间

功在课外 月在心间

——听《月迹》有感

车窗外,麦浪翻滚,一派收获的景象。就这样,迎着五月的风,带着收获的喜悦去聆听专家“北魏南冯”的教育之音,去撷取两位年轻老师的教育之火。

两位专家亲切朴素,对待教育如恳如切,谆谆教导,殷殷希望;两位年轻老师的课堂可圈可点,精彩纷呈。下面就陈杰老师的课堂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1

运用之妙,起于巧构

陈杰老师的课堂板块清晰,层次渐进,有梯度的向课堂深处漫溯,用冯恩洪先生的话是“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换”,这样的转换当然离不开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进而对课堂的流程进行巧妙构思。

妙在课堂的导入。对于导入的教学技法,余映潮老师给我们的经验是:“引导巧妙,手法生动;语境美妙,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指向明确;时间极短,内容丰富。”本节课陈老师用家乡月下的短视频来导入,视频设计中,有意无意之间渗出月亮的特写镜头,我们熟悉的环境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情,吸引了礼堂内所有师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动态导入简洁、生动、新颖,由家乡的月引入文本的月,不着痕迹,水到渠成。

妙在课堂目标的提出。本节课的课堂目标是在学生预习疑惑的基础上拟定的,或者说本节课目标是学生自己定的,这是基于学生学情的目标,这是知道学生在哪里,再引导学生到哪里的目标。

妙在手绘画的使用。这是课前的预习任务,同学们阅读课文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绘制一幅画。孩子们是用心预习的,每一幅画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老师随机点名一位同学解读自己的画面,在孩子清亮的回答中,我们重温了课文内容,这哪里是绘画,这不过是借着绘画在了解课文内容啊,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如此了。

#2

驱动之良,源于放手

本节课用三个驱动任务来支撑课堂:赏月、争月、议月。

赏月时,老师给出了任务“集合语句,欣赏月色的美好”“‘请以月色美在 ’句式回答”给出了任务,给出了回答的格式,学生们有了标杆,在默读课文之后,纷纷走向白板写下自己品味的痕迹。

争月时,老师抛出的任务是“说说月亮到底是谁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大方地阐述自己的理解,毫不因为有上千老师观课而怯场。甚至一个孩子站起来质疑:“奶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老师仍然没有自己作答,还是交给大家来帮他解决,在同学们疏导下,孩子满意地坐下了。

议月时,讨论的任务是“月亮是 ”,小组合作交流后,选代表发言,代表们毫不示弱,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团团圆圆的象征”,有“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一个问题经过大家的深度交流,还有什么样的主题出不来呢。

几个任务的学习讨论过程中,陈老师始终出于一个引导的阵位,毫不越场,只是放开了学生的口,让他们自己去说;放开了学生的脑,让他们自己去想。

#3

全局之美,归于细节

教学中的一些细节,看似无用,但在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我也注意到了这样的细节。其一是每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都要喊一声:“聚焦”其他同学立马应和“1”。由回答问题的同学发出号令,让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这个方法可比老师喊:“同学们注意了。”要高明多了。其二是同学回答完问题都要追问一句:“还有什么补充的?”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吗?”

你看,有始有终,多美好多讲究的一个回环。就这么无关紧要的两个点,闪烁的恰恰是老师的教育智慧。而一节同生共长的课堂不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个细节才串成的吗?

冯恩洪先生课后点评:这是一节“好课堂”的模板课。我不清楚“好课堂”的课型模式,但是我认为一节课,老师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有发现,有解决,有成长,就是一节有效的好课。

当然对于课堂我尚有困惑:白板的使用问题。白板在课堂行进中用了两次:第一次在第一个学习任务中“结合语句,欣赏月色的美好”,学生在默读后,走向大白板,写下自己理解;第二次在课堂结尾处“展开想象……仰望着空中皎洁的明月,你会想到什么呢?”点名学生写下自己的语段。

魏书生先生是这样点评这个教学设计的:学生全部到白板前,全参与,全行动,有站有坐,深度的参与,课堂“活”了。

尽管这样,我还是这样疑惑着:一定要用白板吗?是“好课堂”模式需要,还是课堂需要?如果写在纸上用投影来展示,既省时好像也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吧。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在课堂的广阔天地中,我们都是学生,教育的那轮明月始终在指引着我们摸索前行。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听《月迹》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