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大地雄心》观后感

这是一部老电影,周末晚上无聊,随手点进去,然后看一遍不过瘾再快进看,不知不觉刷过了凌晨2点。

影片男女主角是电影界的金童玉女阿汤哥和妮可基曼,电影拍摄时两人正逢热恋之际、恰颜值巅峰。但好看的不仅是两人的颜值,故事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都很有意思。

19世纪末期,爱尔兰岛上阴霾笼罩、瘴雾重重。自1845年岛上大饥荒以来,贫困、饥馑如幽孚般如影随形,佃户们在连续灾年击打下,无力偿还地租,与地主的矛盾日渐深重。阿汤哥是海岛佃户的第三子,受其父的影响,热爱土地,认为土地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即便耕种的是地主的土地,仍然寄希望于勤垦的播种能余留出地租以外的盈余,假如这盈余可以支持他营造出土房一座,继而娶妻生子,不愁三餐,这样的靠劳力租赁的人生他也会坚定地过下去。

但他的想法却并不是岛上大多数贫苦人们的共同意愿。自14世纪英王亨利二世把统治扩张到爱尔兰岛后,岛上95%的土地都被英格兰统治阶级瓜分,变身为岛上大地主,而土著凯尔特人基本沦落为佃户。凯尔特人从中欧逐步向西迁移至不列颠岛,在不列颠岛上被日耳曼撒克逊人逼迫继续西迁至爱尔兰岛。沦为英国殖民地后,以凯尔特人为主的爱尔兰人处于下阶层,不同的种族起源也致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国殖民者之间存在隔阂,纷争不断。

所以阿汤哥的两个哥哥就嘲笑阿汤哥在别人的土地上耕种,不过是愚蠢的与人做嫁衣裳,阿汤哥则挖苦他们是懒汉。三兄弟之间在瘦石嶙峋的坡地上常常大打出手,主要是有革命意识但只打嘴炮的两个哥哥围攻小农意识的阿汤哥。在这样恶劣的家庭氛围下,阿汤哥出落了一身好拳脚,不仅懂得声东击西的群架艺术,而且练出了彪悍的斗争精神。

佃户和地主的矛盾逐步升级,街头上开始出现零星试探性的械斗,阿汤哥的父亲在械斗中受伤死亡,他临终嘱托阿汤哥,要想办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紧接着地主雇佣的经营管理者在连年欠租的愤怒下一把火烧了阿汤哥父亲的草房。至此阿汤哥彻底无产。无父无产的阿汤哥开始有了革命意识,但这并不是宏大的社会革命意识,作为大字不识的文盲,他的革命意识局限于个人家庭遭遇的有形对手,即他土地上的地主,他骑上一匹叫驴,扛着一把生锈的老枪去找地主报仇。

一个把希望寄托在土地上的青年最终拿起枪走向暴力,暴力的催化剂是赤贫和导致赤贫的愤怒无疑。在暴力的催化下,阿汤哥的血性熊熊燃烧,但他的人性却也在复仇的暴烈下凸显出来。比如在酒馆里遇到他的复仇对象,妮可基曼的父亲,一个开朗的,慷慨的,为了躲避老婆的禁酒令,跑到酒馆和下层人民一起饮酒作乐的老头,为了不破坏这个老头像小偷一样享受饮酒愉悦的时光,他没有动手。尾随老头的路上伺机动手时,老头却解开裤子出恭,为了不打扰这种人伦常情,他没有动手。最后只好跟到地主的马厩里伺机第二天动手。

阿汤哥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骑士风度。以现代兵家之术来看,骑士风度属于大忌,所谓兵不厌诈,结果重于过程。中世纪的骑士风度脱胎于贵族精神,胜之不武也是为人不齿。一个爱尔兰岛上的佃户儿子,没有受过教育,但举手投足之间具备这种精神,则隐喻了人性中高贵的部分来自天性,或者来自上帝,爱尔兰人笃信天主教,信仰也是道德的土壤。

报仇的血性和仁慈的人性让阿汤哥意外邂逅了地主的女儿,妮可。用阿汤哥在美国波士顿老鸨旅馆房间里对妮可发出的心声来说,妮可是他这辈子都没见过的尤物,大美女一枚。妮可是上层阶级的叛逆者,这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地主女儿并不娇生惯养。她喜欢骑马,却只能偷偷骑,如果被人看见会被视为丢了淑女的面子。上层阶级对女性种种禁忌就像女人身着的紧身衣,让天性自由的妮可压抑沉闷,自诩为现代性的妮可已经偷偷准备好去往美国波士顿的船票,大概就缺一名贴身小保镖,她一眼就相中了阿汤哥。

妮可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土地,土地上长着茂密的牧草,她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驰骋。妮可的家族,拥有爱尔兰一半的土地,她不缺土地,她缺的是自由。阿汤哥既无土地亦无自由。穷人没有自由,一生都被贫穷束缚的无产者除了算计生计的苟且外一无所有。阿汤哥也渴望土地,但他的视野限制了他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妮可有。在固化的社会结构和形态下,上层女性被规则禁锢,下层男性被贫穷套牢,两个毫无希望的人只能联手冲向一个开放、动态的社会来改变命运。

其时正值美国西部大开发,俄亥荷马州的拓荒广告推广到满世界,骑马圈地,这样极具创造力的概念深深吸引了意图改变命运的人。这时始自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技术和产业链也开始在美国兴起发展,美国西部大片土地需要移民耕种,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热土吸引着全世界的“淘金者”。这些“淘金者”包括各国流放的政治异见者、受迫害的宗教“异端”、出狱的罪犯、底层无产者等等,这些三教九流成为美国开发的驱动力。

新世界头顶美好光环,但那光环易变且飘忽。扑向它的人们开始亲身经历光环里面层次丰富的人生体验。妮可和阿汤哥在轮船上就遭遇奔向新世界的第一课,骗子。这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以热心的面貌套出妮可的财物后偷窃了它们;下船后第二课,谋杀和强盗。骗子被仇家射杀后,街头的混混哄抢了骗子偷盗的财物;下船后第三课,歧视。小混混告诉阿汤哥这里不喜欢爱尔兰人,工作很难找。

爱尔兰移民不受欢迎,大概率可能和宗教信仰有关。爱尔兰人信仰天主教,而美国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欧洲因为宗教斗争各方都饱受蹂躏,在欧陆天主教战胜了新教,很多新教徒逃到新大陆,不同的信仰导致裂痕。其次爱尔兰移民普遍没有受到教育,那个时期爱尔兰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底层人民根本没有机会学文断字,阿汤哥就目不识丁。这样他们不得不从事社会最底层的工作,挤占社会资源,不少人还加入黑帮,和意大利黑帮遥相呼应,声名败坏。

财物尽失,饱受歧视,但阿汤哥迅速发现生存的机会。他对妮可说,他们和我是一类人。言外之意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起初他们都在波士顿大亨的工厂里打工,一个便士一个便士积攒购买马匹和鞍鞯的本金以便参加俄亥荷州的跑马圈地。阿汤哥枕着胳膊在简陋的旅馆房间里畅想土地上种什么,但唯独不想种土豆。在1845年一种名叫“晚疫病”的真菌席卷欧洲,尤其对土豆作物危害甚重。爱尔兰农作物以土豆为主,结果遭遇大饥荒,人口削减1/4。虽然阿汤哥在1845年还未出生,但这种饥荒记忆已经通过家族历史深植入到DNA中。电影中有历史,只要稍微留意。

妮可和阿汤哥处于新世界的底层,嘈杂、功利、毫无道德,而且稍有不慎或选择错误,境遇会急转直下。阿汤哥为多赚些钱成为地下拳击俱乐部的摇钱树,几无败绩。但同时这个竞技赛场也把他从顶端拉到不见底的深渊。一场拳赛的失误让妮可和阿汤哥流落街头,无人敢收留。在凛冬雪夜,流浪的两个人突破阶层的束缚升华了情感。而在妮可受伤生命垂危之际,阿汤哥把妮可送到前来波士顿找她的父母手上,自己孤独离去。

此时受惠于西部大开发的热潮,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美国的铁路事业蓬勃,爱尔兰人成为铁路铺轨的主要力量,据说每一根铁轨枕木下都有一个爱尔兰人的灵魂。阿汤哥行尸走肉般在一根根铁轨间机械劳作,终于有一天他梦见了老父,他再次忆起老父关于土地就是人的灵魂的名言。曾经日复一日的劳作湮灭了他的希望,但死灰复燃后的理想让他义无反顾加入到奔向俄亥荷州拓荒的移民大军。

跑马圈地的赛场,才真实浮现出美国的活力。怀抱希望和憧憬的人们,或孤身孑然或拖家带口,他们身后尘土飞扬,旧世界仿佛被抛弃到尘土中,而土地流油的新世界新生活在前方展望。有人骑马,有人驾马车,有人骑着独轮自行车,有人向群众兜售喷着蒸汽的新型机器。一声令下,赛道上的各路人马向着希望冲去。这也意味着美国这个新兴世界在这个洪流中急速前进。

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彷佛是公主与王子从此开始了幸福生活的美国西部童话翻版。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追逐金钱,或对财富的利欲熏心。身在里面的人内在体验是追梦而行,就像阿汤哥和妮可一样,对土地的向往是梦想的一种,对自由的向往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获得自我完善,得到金钱的回报,金钱不是目标,而是一种记分方式。

如今,这样的“淘金热”不再出现在土地上,相较于高科技,土地的产出以及记分方式已经效率低下,成就感大大降低,愿意去边疆开垦拓荒的人如果有的话也是极其稀少。科技正带领人类社会走向新纪元,也把人类的阶层突破重新设置了一道藩篱,仅有勇敢、坚毅、开拓、运气已经不够,越来越多的平凡人已经无法翻越这道藩篱,成为内卷的韭菜馅。在这里,技术不再平等,它是又一个新兴专制社会的权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它的奴隶。在技术带着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时候,有些人必然成为技术的佃农。在这样的社会你该有何种雄心?

作者
有言如瑜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大地雄心》观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