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意图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樊登读书《解惑》

樊登读书《解惑》的收获,第三个象限就是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

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而这个鸿沟就是:

意图和行动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们判断自己的时候都是从意图的角度出发的。

而其他人判断我们的时候都是从行动的角度出发的。

听到这里我就想起6年前的自己,完全混淆意图和行为,当时还为自己愚蠢的行为而辩护。

当年的我带着一个团队做seo,说实话做得不咋滴,要效果没有效果,要过程没有过程。

最后在一次会议中,我被逼急,说出一段极其SB的话:

「当初我为什么要主动做seo?还不是希望把事情做成……」

听出来没有,我更看重自己的意图,好像自己是个好人,如果犯错也是为了公司好,老板不应该指责我。

而对于老板,才不会看重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也控制不了,老板只会看结果,随便看看过程,保证这个结果是可以复制的。

由此可见可见,我们自己了解自己都是从意图做手,有多少以「我是为你好」之名行强迫、胁迫之实。

而其他人看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孔子说过一个标准:视其所以(看它的发心和动机)、观其所由(它达到目的采取的路径和方式)、察其所安(看它做事是心甘情愿还是出于无奈)。

其他人看我们,观察我们的行动,连续执行的轨迹和处事的方式,从而推断我们的发心和动机,以及做事的态度。

这和我们看其他人一样,既要看行动,更要看意图,有这么两句老话: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

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开宗第一篇《考城隍》里面的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对于善恶要从人的动机上判定,而不以效果作为评判的准则,先判断是有心还是无心,然后对善恶的后果做具体的分析,然后赏罚分明,论功行赏。

总结一下:

1、《解惑》分出来的第三象限讲的是我们要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分清楚意图和行动。

2、孔子看人三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大圣读书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意图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