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百年孤独》 读书感悟

一读《百年孤独》,花了整整四天终于囫囵看完,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拉美的历史社会图景寄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传奇历史中。孤独就是不团结,孤独就是活得太自我?家族历史中,幼年的孤独是性格的孤僻;成年的孤独是各种乱性的满足;盛年的孤独是个人“癖好”的狂热追求;老年的孤独是封闭自我的宁静。正如家族历史一样,拉美的历史并没有进步,而是在一个怪圈中徘徊。虽然家族中很多重名让人些许混淆,但是放在拉美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到孤独这一主线。

第二次读,花了整整一个学期,太多的细节值得回味,太多的启示值得深思。作者所描述的孤独,至少有三个层面:个人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和文明的孤独。

一、个人的孤独—-唯有孤独永恒

孤独与生俱来,时刻陪伴我们左右。作者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所以,“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诚然,人生孤苦,何以解忧呢?唯有热闹罢了,唯有狂欢罢了。但热闹和狂欢,也只是孤苦的过程,真正的归宿,还是孤独。

有人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其实,狂欢也好,孤独也罢,都是孤独不同形式的诉求。狂欢为的是摆脱孤独,而当你真正享受孤独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个人精神的富足时刻,何尝不是一个人精神的狂欢?

很多人说孤独无解,所以布恩迪亚家族所有人都因孤独而抑郁而终。其实,作者已经指出了“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所以,才有布恩迪亚家族肉体的超脱。

孤独的最高境界是放下大半辈子与孤独的“抗争”,与孤独“言和”,试着与孤独达成最后的谅解,签下不失尊严的“投降书”。而这或许就是道家“以万物为刍狗”的“超脱”,也是佛家“四大皆空”的“解脱”,当然也是儒家“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释然。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特别是万物互联的5G时代,生活的便利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疯狂,即便如此,孤独并没有消亡,而是与日俱增。现在聚会,少了往日的欢声笑语,更多是埋头于自己的世界中。或许,正因为人人生而不同,所以在网络的世界中,我们更能找到更加不同的自己。而对于别人的话语,或莞尔一笑,或满口恭维,生怕掉入别人的世界。而这份独特的孤独感,莫名带来该死的优越感。难道,网络这个维度真的可以超越肉体和精神,给孤独一个栖息所?不然,真正的孤独,犹如深沉的大海,无我中尽显平静。而网络中的孤独寄托,无非是对现实的麻醉,药劲过后,该面对的还是一样要来。而终结寂寞的最好方式,就是孤独本身。

狂欢越尽兴,则孤独越加剧;物质越丰富,则孤独更持久。周国平曾说,“有时候真正禁锢我们的,让我们无法开怀的,恰恰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可以说,我们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此,我们总觉得自己拥有太少。”因此,清心而寡欲,审视自己,学会与孤独共处,享受孤独,享受这份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快乐。

“我周围人声鼎沸,他们讨论我不喜欢的话题,我只好微笑,目光深远,于是孤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我吞噬。”在格格不入的背后,或许不是自己的孤僻,而是学会了谅解孤独。

我们往往疯狂爱着抽象的人类整体,却冷漠对待身边具体的个人。书中布恩迪亚家族,年轻时都疯狂追求过自己的梦想,但年老时的紧要任务却是要接纳自己。马尔克斯说“学会与孤独和平共处,孤单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而成长,绝不是高谈阔论、好高骛远,而是重新接纳自己,审视自己。

哲学也好,宗教也罢,都是为了搞清楚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向何方的终极命题。幼年看西游记,对唐僧的介绍很是不解,每每逢人就说:“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现在看来,这是对唐僧一生多么贴切的概括啊。《金刚经》里的三句义: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故名世界。审视自己,接纳孤独,难道不也是搞明白:“我是某某,我既非某某,所以我是某某”吗?不也是知道“缘起性空”之后的坦然吗?

所以,超脱过后,作者说:“我真的很喜欢一个人独处,安静,自在,不受拘束,不用迁就。可能在别人看来我很孤独,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真的很享受,这份属于我一个人的快乐。”

所以,“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

二、家族的孤独和文明的孤独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基于这方面的史实,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布恩迪亚,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尽管有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正如家族历史一样,拉美的历史并没有进步,而是在一个怪圈中徘徊。

关于家族和文明的孤独,不必太多赘述,时间早已经证明了一切,也在改变着一切。此处,只想对文中有关死亡的描述作一点点感想。

前面提到学会和孤独共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直面死亡。

作者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健在的时候,有一堵墙挡在了你和死神之间。小时候,农村的夜很黑很静,静得怕人,每每入睡前,总会想到死亡,总会担心总会失眠。后来,奶奶告诉我:“死亡远着呢,至少还隔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呢”。父母在的时候,有一堵墙挡在了你和死神之间。百年之后,父母离去的时候,我们将直面死亡。欧文·亚龙说“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的确,看着慢慢老去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这种焦虑越来越明显。不过,直面死亡,却让我们更珍视当下。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百年孤独》 读书感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