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

下半年看书,从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的阅读失败开始,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每一种哲学流派都有其自成一体的思想系统,但每一种流派对于世界及其本源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一段时间的哲学阅读,让人思维变得“形而上”,而不能踩到实处。可能也是传统文化背景的原因,阅读兴趣发生转变,想起年初所看的《明朝那些事儿》,历史也有其趣味,从而入手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钱穆的印象,是在上学时文史哲大课听过的《国史大纲》,当时备受史学课推崇,但至今也并没有读过。

通读一遍政治得失,发现是一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洁易懂“说人话”的史书。书以汉、唐、宋、明、清五大朝代为纵向顺序,而以政治组织、财政、军事和人才选拔为横向比较内容,其中贯穿钱穆“中国古代是法治而非人治”这一史学观点。在钱穆看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有其可取之处,也并不能以“封建黑暗专制”一以概之。每个时代的政治都是适应于当时的治理需求和现状,为了纠正当时的弊端,于当时是适合的。然每一种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会因现实条件的变化、人事之所不及,而出现各种流弊,但并不能怪此制度不好。

以下摘录其中一些要点:

一、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二、我们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否则一切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记叙努力,永远改进。

三、而中国则不然,可说两汉以来,早已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同时又压抑工商资本。只鼓舞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答题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政治措施,存心在引导民间聪明才智,不许其为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制地发展。于是知识分子竞求上政治舞台去做官,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上之臃肿病。

四、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

五、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惟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这常事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

六、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所谓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

七、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八、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分之会议而决定。

九、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

十、这种趋势,日甚一日,其误在于分出官吏流品之清浊。在上面流动的叫清流,在下面沉淀的是浊流。只要一行做吏,沉淀入浊流,再也不要翻身,再也爬不上来。

从整本书的论述来看,中国政治权利的分配日趋集中到中央,汉朝地方权利大,宰相权力大,且崇实。到了明清,废宰相,剥夺地方权利,层层上移,最终导致制度僵化,奴性滋生。

对于书中观点,先不论对错之分,但自有其创见。对于目下,仍有借鉴意义。

照兮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