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笔记摘抄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帕斯卡
44个笔记
第1章 序: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

这一赌不要紧,发现了概率论。那概率论是啥?概率论是个入门容易、深钻难的科目,起源于赌博,应用于统计,而统计学是科学的基础。任何科学都要有数据,但不经过统计学的那些公式套一下,那就不叫科学数据。在一个领域做到引领风骚数百年就够了,但帕斯卡是个全才。我们初二学物理,大气压强(气压)的单位就是“帕斯卡”(简称帕,缩写Pa)。有个段子是讲牛顿变身帕斯卡的。一群伟人死后在天堂里玩藏猫猫,轮到爱因斯坦抓人,他数到100睁开眼睛,看到所有人都藏起来了,只有牛顿还站在那里。爱因斯坦走过去说:“牛顿,我抓住你了。”牛顿说:“不,你没有抓到牛顿。”爱因斯坦说:“你不是牛顿是谁?”牛顿说:“你看我脚下是什么?”爱因斯坦低头看到牛顿站在一块长宽都是一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上,不解。

牛顿说:“我脚下是一平方米的方块,我站在上面就是牛顿/平方米,所以你抓住的不是牛顿,你抓住的是帕斯卡!”他还发现了“帕斯卡定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千斤顶就是根据这个定理做的,没有帕斯卡,抛锚后就不好整了。另外,帕斯卡还发明了历史上第一台计算器——加法器。他父亲是个收税官,每天要进行大量的数学计算。为了减轻父亲计算税务的麻烦,帕斯卡在十九岁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器,然后又陆续制造了五十多种,很多都保留在巴黎的艺术与技术博物馆。二十四岁时他以托里拆利水银柱实验证实了真空和空气压力的存在,不只是名动巴黎,而且轰动了法国。这有点儿像英国的拜伦,他说:“第二天我一醒,发现自己成名人了。”拜伦那年也是二十四岁,和帕斯卡一样。

那么,我们要问:当一个人的科学知识超越了他的整个时代,他会做什么呢?他会研究宇宙的奥秘,研究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他找到了答案。帕斯卡的文字是优美的,他和卢梭是浪漫主义的两大先驱;帕斯卡是深刻的,他和思想泰斗笛卡儿齐名。帕斯卡二十三岁开始接触信仰,起初他认为信仰只是一种哲学概念,后来渐渐发现,当人忧伤时,哲学和科学并不能提供安慰,但是心中有信仰的人可以得到心灵的安宁。信仰比哲学要大,哲学把握不住它。帕斯卡拥有科学家那种特有的严谨精神,所以更强调理智和思考,他认为要认识人和世界以及两者的关系,就必须依靠理智的思考以及观察和实验。他找到了答案。

当人忧伤时,哲学和科学并不能提供安慰,但是心中有信仰的人可以得到心灵的安宁。信仰比哲学要大,哲学把握不住它。

国外思想和国内的不同,首先要讨论的就是上帝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欧美人都只能拖延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本书有一部分神学论述,有神学就得引用《圣经》,而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略有不同,比如背叛基督并被马提亚取代的“犹大”,在天主教中译作“犹达斯”。出现这种分歧时我们采用的是新教的译法。另外,《圣经》中的人名有时和通俗译法不同,比如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马(Thomas),在别的地方会译作托马斯。我们采用的是惯常译法,假如根据字典的话,内行人看到那个人名就会一愣,不知道在说谁,那就不好了。这件事还可以这样理解,“多马”特指耶稣的门徒,不是托马斯·爱迪生那个“托马斯”。帕斯卡的文字充满理性,既接地气又深刻,而且很美。诗一样的短句描述了他细腻的感触,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晰的理性和炽热的心灵,连文学界也视其为瑰宝。

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 ——古罗马皇帝奥勒留
第2章 我的思想和语言风格

而漏掉一条就会得出错误结论,所以人们必须有敏锐的眼光才能洞察所有此类原理,还要有严密的逻辑,不要用这些原理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如果数学家的眼光敏锐,就同时会是直觉思维者,因为他们不会根据已知的原理得出错误的推论;而如果直觉思维者把目光转向自己并不使用的数学原理,就会变成数学思维者。所以,某些直觉思维者之所以不具有数学精神,乃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注意力转向数学原理;而某些数学家之所以不是直觉思维者,乃是因为他们看不到眼前明摆着的东西,而是习惯了精确、简捷的数学运算,并且只有在完全掌握了数学定理之后才能进行推理,所以在不允许数学原理起作用、凭直觉思考的事情上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人们一般容易被自己亲自发现的理由说服,而不是被别人酝酿的理由说服。

人类喜欢心怀恶意,但不针对独眼的人或不幸的人,而专门针对幸运的人和骄傲的人。否则,人会被误解。”

你想让别人相信你的善良吗?那就不要说这件事。

一种说话方式:“真希望我当时愿意全力以赴。”
第3章 没有信仰的人的不幸

人必须认识自己。如果这无法帮助你发现真理,那么至少可以作为一种生活准则,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两个极限[10]间。读得太快或太慢,就什么都读不懂。

幸福就在于你可以……不赞叹任何事情。

心灵天生热爱信仰,意志也天生就愿意选择热爱;所以,如果缺少真正的对象,心灵和意志就要依附于虚假的对象。

想象。[35]是人身上有欺骗性的一部分,是错误与虚假的情人,而它因为并非总是骗人所以最能骗人。它是衡量真理的永恒规则,也是永远统治伪真理的法则。想象大部分都是虚的,但从不显示自己本质的虚假,所以不管是面对真理还是伪真理,它都给人同样真实的感觉。

想象这种高傲的力量是理性的敌人,喜欢驾驭和操纵,在人性中植入第二天性,宣示自己才是无所不能的。它使人幸福和悲伤,使人健康和生病,使人富有和贫穷;它敦促人进行逻辑思考去信仰、怀疑或否认;它模糊或磨砺感官;它创造愚人和智者。

要把住在华丽的宫殿、有四万禁卫军的大王看作凡人,需要非常高的理智

自身的利益也是种神奇的工具,巧妙地使我们失明。

想象是奇幻的,会高估很小的东西,使其充满我们的灵魂;它又冒失、傲慢,把伟大的事物缩小到符合自己的尺寸,比如在谈论上帝时。

最能牵绊住我们的,常是小东西,比如我们不愿示人的几件心事。我们的想象把小东西放大成了高山。而想象也可以让我们领会这个事实。

人可以把任何东西变成天性,也没有任何天性不会丢失。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选择从事的行业,但实际上这全凭运气。

矛盾。人天然轻信又多疑,胆小又鲁莽。 126 人的特点:不独立存在,渴望独立存在,有各种需要。 127 人的状况:无常、容易厌倦、不安。

我们的属性在于运动[56]完全的静息就是死亡。

路过一个小镇,我们并不在乎自己在这里是否受到尊敬。但若要停留一阵子的话,我们就非常在乎这一点了。需要多长时间?这个时间和我们微不足道且徒劳的一生成正比。

残暴的民族认为一个城市没有武器就失去了生命。[68]些人不打仗毋宁死,有些人不和平毋宁死

人屈服于痛苦并不可耻,但沉溺于快乐则是可耻的。
第4章 当人必须赌一把的时候[1]

人于小处谨慎,于大处随便,真是怪异的颠倒。

自恋是信仰的起点,我们因为爱自己才寻求信仰。
第5章 从无到有的信仰

每个人都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神。[16]

我们天天吃饭、睡觉却不感到厌倦,因为饥饿和困倦会反复重来,不然我们就会烦了。同理,没有对精神食粮的渴求,我们就会厌烦精神食粮。对义的渴慕是第八福。[23]

最符合理性的,莫过于对理性的否认。

有两种人认识他:有谦卑之心的人,无论智力多高,他们都爱谦卑;有充分的领悟力可以看到真理的人,无论他们在信仰上遭遇何种反对。
第6章 在一个不公正的世界里,上帝是否缺席

“我的”和“你的”。一群穷孩子说:“这狗是我的,太阳下这块地方是我的。”这是全世界蛮横行为的起源和缩影。

正义与权力。遵循正义,这是应当的;而服从权力,也是必要的。没有权力,正义就是无力的;没有正义,权力就是暴政。没有权力的正义会遭到否定,因为冒犯者会层出不穷;没有正义的权力是邪恶的。所以我们必须联合正义与权力,所以应当使权力变得正义,或使正义拥有权力。
第7章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我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或没有头(只因经验告诉我们,头比脚更重要),但我无法想象一个人没有思想,那他就成了一块石头或一只动物。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3]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不需要整个宇宙武装起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剥夺他的生命。即使宇宙要毁灭他,他也比致他于死地的宇宙要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死亡,他知道宇宙相于对他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太多自由并非好事,随心所欲也是一样。

有两种东西可以指导人认识自己全部的人性:本能和经历。

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知道自己的凄凉。一棵树并不知道自己是不幸的。所以,不幸的是知道自己是不幸的,但知道自己不幸也是了不起的。
第8章 论高尚与教义[1]

人的卑贱之处:屈服于兽性,甚至跪拜兽。
第9章 后记[1]

哲学有三个永恒的主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而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没有找到答案,从柏拉图到尼采。因为找不到答案,所以这些问题才永恒存在。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笔记摘抄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