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第一夫人 Jackie》影评:无法预演的华丽转身 -又名《第一夫人的秘密》

走出电影院时我一直在思考,导演想给我们看什么样子的贾桂琳?看完【Jackie 第一夫人的秘密】之后,对这段历史及人物很陌生的我,透过不同角度,「认识」了这位曾经名叫贾桂琳甘迺迪(Jackie贾姬)的美国前第一夫人,看到了她的聪明与脆弱,也看到了她的算计与藏锋。也许整出戏用这样的角度切入,都是导演手握剧本对贾姬的提问。

故事开始于甘迺迪遭暗杀后的一周,记者来到贾桂琳家中致意并采访。面对记者,初登场的贾桂琳甘迺迪,充满了对丈夫骤逝的哀痛、对刻薄报导的愤怒、还有她心中对这场采访所要达成效果的期待。于是她开始用她的角度,坚定重述且重塑了整个事件,向广大美国人民宣告一个伟大总统的逝去,与一个美好时代的终结。

Jackie Kennedy: I believe the characters we read on the page become more real than the men who stand beside us.

我深信我们在报导中读到的人,比实际在我们身边的人还要真实。

在记者面前的她有着两个面向,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希望国人理解怎样的故事、记得怎样的甘迺迪夫妇,一方面她透过强势施压,诱导记者内化成她的逻辑,以确保他能确实将那样的讯息转述出去。枪击案发生后,贾姬开始有种被孤独放逐的受遗弃感,这感受来得突然而错愕。包括回程幕僚们开始讨论紧急应变、詹森总统就职等等,她瞬间感觉受冷落如下堂妇,仿佛被摒弃于事件之外。那时候的她慌张、尚未回神,只想到抓着人问杀害丈夫的是什么口径的子弹、该邀请什么人来参加丧礼等等问题,混合着丧夫之痛、害怕、紧张与失落。

但她的情绪变化是有层次的。回程路上,紧抓着这些问题是让自己不致崩溃,但抵达华盛顿后,她才认真思考起这场丧礼该如何举办、以及为何需要如此举办。贾姬知道,能够让大家听到她的声音的,只剩这个机会了,她并非虚荣肤浅的只顾自己「第一夫人」的身分,而是她深知她若想成就什么,这个第一夫人的身分,曾经给了她名正言顺的理由。不论她对自己有什么期待与憧憬,她也在她的表演场上尽力奋斗着,这场突如其来的暗杀,判了她立即离场的红牌。于是接下来的安排与角力,除了为她的丈夫争取历史上留名的定位,也是她离场前的奋力一搏。

贾姬换上一套又一套的礼服,仿佛悼念仪式般穿梭在卧房中、起居室、餐厅、宴会厅、最后来到总统办公室,她缓缓坐到办公桌前,这曾经属于她的丈夫–美国总统甘迺迪–的位置,留声机中的音乐正歌颂着「卡美洛如同世外桃源的美好,再也没有其他地方比这里更适合作为幸福的结局」,对照她的眼泪,显得格外凄凉。那些情绪混合着哀伤、思念、不甘,也许连她也分辨不清,最大的痛来自于痛失至亲,还是痛失幸福的结局,

当她在跟记者诉说丈夫的伟大时,不断塑造他撑起一个时代的巨轮,要所有人记得那些甘迺迪原本可能达成的美好。但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她原本也在塑造「贾桂琳甘迺迪」的盛世,当她哀悼丈夫的离去时,仿佛同时在哀悼她自己,因此她激动地回应质疑的声浪,觉得甘迺迪应该值得更多更盛大的追悼。随即又回头否认自己说过这句话,因为她知道若表现出贪婪,与她要塑造的形象不符,将无法继续获得民众崇敬。

甘迺迪遭到暗杀,悲剧性地给了她一个全世界瞩目的舞台,筹划她的漂亮转身。这样的想法让我忍不住觉得自己残忍,但是这感觉却挥之不去。如果贾桂琳是个男人,也许会有自己的政治道路,野心的展现可以在很多方面的。之前虽只有一个第一夫人的身份,她做的那些创举,大概已经是这身分所可以做到最丰富的地步了。直到丈夫死去,未来的舞台不再,即便不愿意,也已找不到留下的理由。

没有前面政治端的训练,她与政治圈保持着又熟悉又疏离的关系。当她跟詹森幕僚争执送葬队伍游行是否继续时,我们看到她身为政治人物的潜力(或该说是个性?)当她跟记者访谈时的强硬态度,也跟一般民众认识她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她获得过实权吗?意外发生后她只能听任安排,从事发后到回到白宫,她的孤单跟失去重要性的速度令我讶异,比起一般人有诸多亲友陪伴在身旁,她的丧夫路程似乎走得更为孤独。不管是案件调查或是政治安排,她只能旁观,她唯一真正能掌控的,只剩下丈夫的丧礼。这个体认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历史是残酷的,即将迎来整件事情终结的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贾姬正在做的,就是让历史的笔调成形,而后世都会循此故事回忆。因此即便我们认为面对记者的她冷酷而强势,那又如何?至少她成功了,她让历史与群众跟她站到了一起。当回想起她跟Jack还有Bobby坐在白宫演奏厅看表演,贾姬位居正中,一袭黄色礼服光彩耀眼,居高临下仿如女王,丈夫和小叔都是陪衬,这舞台她才是主角。这气势姿态让我忍不住地想,如果贾姬生下来是男的,如果她生在现在,她的一辈子会有多不同呢?可惜,人生就像历史,「如果」永远没有出场的机会。

她面对记者时的姿态,很难让人喜欢,不过却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天真如小白兔,怎么可能在政治丛林中平安生存?她修改了记者的描述,「Jack并不完美,但对国家来说他是最好的选择。完美的人无法改变,Jack始终在变得更好、更强。(深深抽了一口烟之后说)而且我并不抽烟」。于是我笑了。

最后这句话的态度,轻松推翻了前面那段真诚堆叠的描述。她坚持冒着危险也要让世人看到年幼的两个孩子在这桩悲剧下失去了父亲,旋即又尖锐地反击她利用孩子的批评。许多事情的不同面向让人不断思考,这是否也是她所说的,「我们知道的真实与真正真实之间总存在着鸿沟」。

看她在面谈中强势塑造丈夫与她在这场意外后的形象,就可以理解她之前会是多么用心营造自己、及这段婚姻在美国人民心中的憧憬。画面回到枪杀事件当天,贾姬下机前的准备,自信又带了点自负、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中。跟丈夫会合一出机舱门后,面对欢迎她的群众与媒体镜头,她的招牌得体温暖笑容再次出现,毫无悬念地扮演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贤内助」角色,即便偶尔脸僵了笑容消失,也会好好隐藏不被人发现。

我迅速理解到她对于不同场合中的姿态转换,已经十分纯熟。因此当下一段回到记者面前时,她描述着丈夫被子弹击中的那一刻,她的五官因为悲痛而扭曲、讲到激动处眼泪夺眶而出,还记得前一分钟欢迎仪式回忆中那位贾姬的我,脑中闪过的念头却是「这是真的还是演戏?」

说是真诚的我也信,亲眼看见丈夫在自己身边脑浆四溢的痛苦,是可以让人产生如此强烈情绪的;说是演出来的也很可能,她十分明了自己同意这次采访的目的。也许一切就是这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如果贾姬想引导外界批评的走向,那么有意识地推升自己的悲痛情绪来感染传话者,也许更胜过单一面向的说服。

当她发现人们熟知林肯事迹,却不认识James Garfield、William Mckinley这两位同是任期中被暗杀身亡的美国总统时,立刻决定要参照林肯的规格,筹备甘迺迪的葬礼。到底是觉得自己丈夫跟林肯一样伟大值得被世人记住,所以希望比照办理,还是认为林肯因为葬礼办得隆重于是被人们熟知,因此打定主意要透过相同规格的葬礼,以求为甘迺迪在史上留名?

要人们怎么记得甘迺迪夫妇,贾姬非常有自觉。就像面对记者访问时的她,态度强势地居高临下,跟家人、幕僚在一起时,则较平实自然,但在镜头前,她运用了她独特的腔调字斟句酌,甜美可人,完全收敛起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样的贾姬是无害(甚至单纯到带点天真)的,与私底下的她有着天壤之别。

她跟神父(针锋相对)的告解,大概是最真实的她,因为她知道这个真实止于此时此地。先是埋怨上帝、接着埋怨这段婚姻、埋怨丈夫、埋怨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即便她说出口的问题是:How could I hate him?不是没有爱,只是美好的家庭回忆不足以抚慰余生,因为所有情绪与得失都混杂在一起了。最终她体认到,关于这场葬礼的所有一切努力,都不是为了亡夫、不是为了他的历史定位,而是为了她自己,她需要确认自己好好地送了Jack一程。

因此那是最真的Jackie,她在神父面前真切地回述起枪击案发生的过程,她的自责与无能为力,那时候的呼喊与眼泪,是脆弱、心碎的她,混合着惊吓、哀痛、和崩溃情绪。我们看不到的,也许比看得到的更真实。

记者离去前的一席话,也许为这整件事留下了注解。甘迺迪与贾姬,美国总统与第一夫人,处于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方式,在美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功绩。这是一则动人的故事,真相如何早已不再重要。

Don’t let it be forgot. That for one brief, shining moment there was Camelot.

别让它被遗忘。那短暂闪耀的荣光时刻,就是卡美洛。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第一夫人 Jackie》影评:无法预演的华丽转身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