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炒米的记忆 - 汪曾祺散文《家乡的食物》

炒米的记忆

●葛宗芳(安徽)

闲时翻阅汪曾祺的散文《家乡的食物》,读到“炒米与焦屑”时,顿觉口舌生津,一股炒米的香气似乎在空气中慢慢氤氲,脑海中渐渐浮现出那一幕幕难忘的生活场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饥荒的魔影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乡亲们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了,不过也仅仅如此而已。炒米,是那时人们熟知的食物,因其制作过程讲究,加之味美,经得住消化,故而显得珍稀。岁月碾过数十个年轮,炒米的制作痕迹却一直历历在目。
炒米需用糯米制成,并且要在严寒的冬季进行。这个时节,正是农闲时分,母亲因此可以放下手中的农活,花上大量的时间来忙活。记忆中,每年一入冬,几乎每家每户就开始酝酿制作炒米了。
冬天的太阳公公没有起床,我更是还在睡梦中,母亲就已经将泡了一天一夜的糯米洗净,倒入竹制的圆柱形蒸笼里,在灶堂里架上干柴,用大火蒸煮。天亮时分,一股浓浓的糯米饭的香味,将我从美梦中唤醒。此刻,母亲会给我们姐弟各留一小碗糯米饭当早餐,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母亲把蒸笼里的糯米饭倒在一个大圆匾中,均匀地摊开,置于屋内阴冷处,待其全部冻成一块一块的冰米坨子,再用棒槌轻轻敲打,慢慢揉开。这时候,糯米饭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阴米(阴干的米饭)。这些阴米要晒上好几个冬日的大暖阳,待其完全收水后,变得干干的、硬硬的,才可以装袋收藏、备用。
阴米在大铁锅里炒熟,即为炒米。一般有两种主要的吃法:第一种是做炒米糖。春节临近,父亲会取出家里的一大半阴米,用黑乎乎的细砂大火翻炒(因为与黑细砂一起,受热均匀,不会炒糊),然后筛下细砂,把干净的炒米与山芋熬成的糖稀,搅拌在一起,倒入一个方形的木框内压平,再用圆圆的木质滚筒来回反复擀压。等到冷却成型时,卸下木框,用菜刀切成大小均匀的方片,这就成了香甜香甜的炒米糖了。这糖金黄油亮的,吃起来清脆爽口,甜而不腻,就是在美食极其丰富的今天,它也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那时,会制作炒米糖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家一般都是请专门的师傅上门制作。可我父亲不知何时习得了制糖本领,每年都是亲手操刀,我们因此也吃得格外香甜。那可是我们这些馋猴们期待了一年的美食。炒米糖除了春节期间用来招待客人,也是孩子们最高档的零食。但是大人们并不允许我们吃得痛快,嘴上说是怕甜食伤了牙齿,实际是打算细水长流。因此,父亲总是把那些能勾引馋虫的炒米糖,用塑料口袋扎紧,悬挂在高高的房梁上。他可能不知道,就是那吊在高处的诱惑,牵引着小小年纪的我们,在饥肠辘辘之时,不知花费多少心思,用了多少智慧,才能稍稍满足一下味蕾的期待。那时,也是我们姐弟合作共赢的最佳时机。有时,我还会痴痴地想:要是能在口袋里揣满炒米糖,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那该多幸福啊!
炒米的另一种吃法是直接用开水冲泡。将大半碗炒米里注入刚烧开的沸水,添加适量精制食盐和香喷喷的猪油,待到炒米由硬变软即可食用,耗时仅需三五分钟。这是一种速食法,在家人忙得顾不上烧饭做菜的时候,我们可以爽快地一饱口福。有时候母亲开恩,会在泡炒米的碗里点缀两瓣煮熟的鸡蛋,再撒上绿油油的葱花,那色香味俱全的鸡蛋泡炒米便成了我们眼里最奢侈的美食。在那个清贫的年代,一日三餐,总是永久不变的稀饭、干饭轮流转。这自家制作的美食,属于调剂食物,我们享用的机会是极少的。
母亲惯常用炒米来褒奖家里的重劳力——父亲。在夜短昼长的日子里,父亲每日起早贪黑地在农田里为家人谋生活。那种苦和累,我至今想起来,还时常忍不住泪湿眼眶。黑瘦矮小的父亲,每日不知疲倦地辛勤耕作,已经十来岁的我,真担心,要是有一天,他累垮了,我们一家人该怎么办啊!喝水都能长肉的母亲,身材高大健硕,更是从不吝惜自己的力气,同样的苦和累。她从不在乎自己,但对父亲却是极心疼。收种交替的午季,地里农活叠加,更是苦不堪言。母亲经常在下午四点钟左右,泡上一大搪瓷缸子的炒米,里面藏着两个圆滚滚、白花花的鸡蛋,派我送给在田间劳作的父亲。

我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母亲这份沉甸甸的心意,不敢大步行走,生怕漏下一点一滴的汤汁。一路上,闻着沁入心脾的炒米香气,感到很享受。这时的我,不知为什么,一点馋劲也没有了,只盼着,能快点把这人间美味送到父亲的手中,好让他补充足够的体力。父亲每次接过搪瓷缸子总让我先吃几口,我假装吃饱喝足的模样,一次又一次骗过了父亲累得疲惫的双眼。
时过境迁,父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带着全家人熬过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岁月,终于把我们送出了农门。我们姐弟在杏坛耕耘多年后,终于有能力把父母也接到了城里。现在,吃穿用度早已超过了当年数十倍,但父母那饱经沧桑、布满沟壑的脸庞时常警醒我——有些事情是不能忘却的,就像这有关炒米的记忆。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炒米的记忆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