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没有实现的爱才是最完美的爱 ——读虹影小说《走出印度》有感

郭玉琴
《走出印度》不是虹影小说的原名,它的原名叫《阿难》,因为不少读者不解这部小说的名字与主题的意义,所以为了更贴近小说本身,虹影后来又将它改为《走出印度》。“阿难”在梵文里是欢喜无染的意思,又叫阿难陀。在这里用阿难做主人公的名字,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借圣徒之名相穿凿,含有宗教意义上的救赎,另一种则是以字隐义,难者,灾也,困厄不明也。由此可见,这里要讲述的这个主人公阿难的故事命运是波折不断,坎坷重生的。
这是虹影的第五部小说,在艺术上她更敝帚自珍,行文上有许多“不可靠的叙述”,明显有海明威的风格,但是读者会发现,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连对自己都有撒谎的感觉,因此迷障重重复重重,语言上也故意求涩。
小说的开头是以一份遗书开始的,这是虹影在众多小说中想尝试的一种全新的突破写法,她以一个第一人称在场的真实感写道:我必须写下遗言,再晚就来不及了。遗言本身很简单,但是主人公的口气带有三分顽劣七分前卫的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给人读起来轻松又有很浓的文艺腔。例如她这样写到:“不,不能写了,黑衣人已经推开虚掩的门,蹑足朝我一步步而来,我感觉得到自己兴奋起来,我听见凶器在铮铮作响。我知道你会抱怨:至少应当给你一点解释。没时间了,我得放下笔,转身去拥抱他。”这是遗言的尾声,作者用这种不确定的文艺腔不可靠的叙述很跳跃的就进入了故事的主题切入点第一章,飞机过了黄河,一个作家身份的“我”受香港传媒女大亨苏菲之托写一本印度游记真实记录约稿并且帮她寻找多年失踪的男友阿难。而阿难刚巧也是“我”多年前一直崇拜的摇滚歌星,因为这种巧合而顺理成章的踏上了印度之旅。
小说的第一章至第三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艺腔十足。在这三章里,作者很文艺的过了把文艺青年瘾,“我”是一个每晚洗澡后,半杯红酒一杯牛奶的都市白领,重在叙述她和苏菲的交往过程,顺带行文中流露出作家真实生活的经历与背景,譬如她与丈夫的感情破裂,与做水手的父亲相处的记忆。这里需要交代的是,如果没有读过虹影的另外两部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的人,是很难看懂行文上流露出的这些真实生活痕迹的。在坐上飞机抵达印度的这三个章节的叙述中,虹影写的很从容,关于旅途见闻,印度的地域民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都是随手拈来,例如泰姬陵,恒河使得读者不仅可以将它当小说看,还可以当游记看。忽视故事的本身进展,这完全可以是一本精彩的游记,虹影在这里完全可以是一个导游。由此就不得不佩服虹影的野心了。
小说始终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在讲述故事,“我在这里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在书的前半部分“我”的身份是一个作家,但是从第四章开始慢慢的随着阿难摇滚歌星的真实身份揭晓,我的另一个真实身份也被揭晓,甚至连苏菲这个传媒大亨的真实身份也被一步步揭晓。“我”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便衣警察;阿难不仅是一个歌星,还是在逃经济罪犯黄亚莲;苏菲不仅是他的恋人,还是共犯。虹影对阿难的这个故事悬念设置的非常好,从一开始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是故事的悬念衔接上安排了太多的巧合,显得伪造的痕迹还是太明显了些,给人感觉作家本身像是一个电焊工,焊接了无数个接口。例如我和苏菲相遇的巧合,和阿难是粉丝崇拜歌星的关系巧合。便衣警察的身份追踪罪犯的巧合,以及最后阿难在恒河自杀而我刚好赶到的巧合,和苏菲为殉情从国内赶到印度亲眼见到阿难死亡的巧合,甚至还有阿难的父母与苏菲的父母刚好是谋杀与被谋杀的巧合。
阿难是苏菲的恋人。他在北京上小学中学,由于父母的历史原因,遭左派打压在云南当过支边青年。1977年恢复高考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后以生病为由退学。70年代末参加过北京的音乐会演唱,80年代初组成自己的乐队“自我学习”。苏菲认识阿难时,那时像阿难这种人还人人侧目,认为是社会祸害。底下音乐圈子尚未成气候。阿难的大名尚无声无嗅。苏菲是第一个采访他的香港记者,写文章评论,说“气质反叛,个性突出,有自己的理念和乐感”苏菲尤其击节称道他的歌词敢于展开敏感话题,比如自由与性。那篇著名的乐评,结于当时听来太挑战的词句“经历过世代劫难的中国人,你们害怕听到心中的回音!”在阿难经历的一系列人生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五十年代政治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教信仰的缺失,和对文学与两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走出印度》有侦探小说的悬疑历险,也有宗教信仰的探讨和历史政治文化的思考,更有两性关系之间显山露水式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这一切情节都靠阿难与苏菲的恋爱情节过程在支撑,而苏菲托付“我”寻找出走的阿难过程就是剥离这段故事情节本身真相的过程。
苏菲的奇评让阿难的名声雀起,成了一位众星拱月的摇滚歌手。1986年批资产阶级自由化,阿难解散“自我学习”这个摇滚乐队。苏菲是一个衣服永远有幽幽茉莉香气的女人,她的真名叫管书剑。在香港卓然独立的人少,但是苏菲是个例外。苏菲后来和阿难相恋结婚了。他们相爱七年后,有一天阿难突然失踪了,原因不是不爱,而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知道他的亲身父母就是苏菲的父母害死的。他爱她,又不愿她背负这段孽缘的包袱,所以一个人扛下了,远走印度。作者在这里利用设置的这个巧合情节很顺理成章的又带出一个故事的线索来,上一代人苏菲父母的恋爱故事和阿难父母的恋爱故事。苏菲对阿难来说有多重要,用两句话形容就可以概括:“你是天荒地老只出一个的绝世佳人,你是活生生剔取灵魂的魔鬼。”虹影用这样的绝妙句子形容相爱的两个人情感热烈程度,让我们看到不完美的爱才是最美的爱。阿难追求音乐艺术时,可以不惜放下身段,寻求资本家赞助,受尽胯下之辱后,他后来终于认同了当时开始流行的一种想法:“自己赚了钱后,才能做个自由的艺术家。”但是这是一条万劫不复的路,一旦踏上,开始赚钱,就会不择手段,就难回到艺术的悠然心境,最终因为这条路而让他成了经济罪犯,潜逃出国到印度。阿难的出逃,是情感与现实的双重困境出逃,他逃到印度这个能够救赎人灵魂的地方,才明白要找回自己最初的心,于是他最终选择自杀,寻找无拘无束的解脱。
阿难是个孤儿,他是叔叔婶婶带大的。在婶婶举着日记威胁叔叔中,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死在国外的国民党人,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的新中国,是一个有政治问题的人物。阿难为此也受了牵连。在上世纪40年代,在缅甸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败退印度,一位军官爱上了一个印度女子,他们的孩子就是后来的阿难。阿难的父母双双死于印巴分治时的种族仇杀,而阿难在香港的恋人恰是当日在印度捣鬼的英国间谍与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女儿。阿难的家族史被扒出后,复杂的血缘谱系,恩怨纠缠,与苏菲的相遇几乎是命定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乎都是在命运中暗自运行的。这样的人物命运放到宏大的历史框架中来,虹影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手法,重点叙述阿难的身世和苏菲的纠葛,细节上用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异域风情来填充,而对侦查案件本身的细节一带而过,处理的非常好。达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
古老的东方世界与西方的殖民主义对抗中建立起来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是我们继承发展起来的根基,它既充满激情和希望,也充满迷思和困窘。印度的光荣独立马上引发了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在血流成河中阿难降生了,阿难成了历史和现实意义上的实际孤儿,当他再次走到加尔各答街头,能够找到的也只有当年的那一滩血泊,找到的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否定过去的苦难和灾难。这是阿难和我们这个民族都具有的无可排遣的却又终究要面对的精神之难与历史之难。虹影用虚构的阿难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你要理解西方,完全可以从东方开始。在一个巨大的世界体系中,你的思想一直向西走,总能回到东方。苏菲代表着香港,阿难代表着印度,而“我”代表着中国。小说用三个人的相互巧合故事串联起来寻踪勘定我们原初的困境,那是在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关系中暴露出来的:既是英雄的对抗,也是自我毁坏,既是成功的响应,又是无可救赎的罪孽。
去印度,那是唐三藏西天取经的地方,是真经所在,但是虹影最后让出走印度的主人公阿难与追到印度的苏菲双双都死在了印度恒河,给人感觉仿佛当年唐三藏也毒发身亡在异域的感觉。在异乡中寻找故乡,出走印度本是一场精神之旅,但是作家却利用了读者的这个心理又打击了读者的这个心理。她利用了我们对异域,对精神和意义的向往,最终却把我们引进了一排广大的空虚:恒河沙数,你是沙中的沙,你沉下去,消失·······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切都成风。爱也匆匆,恨也匆匆,谁能与我生死与共?”阿难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在恒河自杀了,苏菲为了阿难在恒河殉情了,只有“我”回到中国,整理资料写出故事,然后准备和感情破裂的丈夫办理离婚手续,决心重新好好再活一次。虹影用这样的结局让我们在故事中明白现存的宗教解救不了任何人,只有用孤独的手度脱世代的罪孽。恒河之上,追捕者和被追捕者都落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中。
有必要补充的是,虹影在故事结束后又添加了散文诗体式的章外章节,语言美的绚烂之极,对苏菲与阿难的爱情,以及苏菲父母的爱情做了更细化的诗意补充。从而让我们相信爱情本身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信仰。就像书中所说的:“下一世我们将是最卑贱的虫豸,我们将是蜘蛛,永远在一起,你是那种“黑寡妇”的贪婪的雌蜘蛛,我将让你吞食我,一口口撕咬吞进你的身体,在一场忘情的交合之后。”“若我告诉你,前世出生在这儿,你应该不吃惊。如同有一天你读到我精心建筑小说中的一切,你会明白为什么我将这部小说献给你。”小说以虚构中的“我”讲述虚构中的一场故事,带动读者内心的感觉,像指南针指引着我们一样顺利抵达不完美的爱才是最美的爱,没有实现的爱才是最稀罕的爱的境界。作家虹影内心是相信爱情的美好的,所以她写出这样让人心碎的句子:我是永远无法爱你,所以我到印度来逃避你。由此我们在书的末尾唏嘘这场印度之旅的惊险之后也终于与自己的内心握手言和,看见了吧,太阳出来,越过地平线,你就不在我的眼前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没有实现的爱才是最完美的爱 ——读虹影小说《走出印度》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