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反思与叩问生命 ——重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冀卫军
对待苦难,作家大致有两种态度和解构的方式:一种是带着某种苦大仇深或义愤填膺的情绪,如实复原、再现和揭秘苦难,让人惨不忍睹或不寒而栗,以期博得读者和受众心理的上的某些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赢得读者的仰视和赞誉;另一种则是以冷静睿智的笔触,划开苦难的一个小切口,带着一丝疼痛和一丝豁达,呈现出苦难的某些残酷和困惑,积极寻求一种精神或思想上的救赎和超越,给苦难涂上一抹希望和温暖的光亮,让人不至于对人生、对未来产生莫名的恐惧和绝望。著名作家史铁生,无疑是后者的杰出代表之一。
生于北京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史铁生,中学毕业后响应知青上山下乡号召,奔赴延安插队,20岁的花样年华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双腿瘫痪,才重返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可就是这样一个阅历坎坷、命运跌宕的人,却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超越了生命的局限,放下身陷的苦难和厄运,抬头仰望星空的深邃和璀璨,给人以前行的希望和力量。
记得上高中时,读过《我与地坛》后,作为一名中学生,心里就深为作者的坎坷人生遭遇鸣不平,并被作者身处逆境却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被他充满敏感、达观、智慧、哲思的语言所折服,让身处贫困山区的我,依稀看到一丝人生的希望,鼓起了梦想的风帆,开始眺望未来。
时隔20多年后,再次捧起《我与地坛》。历经20多年年社会上的摸爬滚打,遭遇和旁观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喜剧,以及个人深刻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在已步入中年后的我的心里,他已不仅仅是一个著名作家,他更像是一个心灵的医师,面对人生溃败不堪的伤口和萎缩坏死的骨头,他没有一蹶不振,没有怨天尤人,他不是在喟叹生活的不公、命运的不羁,而是站在超越自我肉体和精神双重苦难与厄运打击的高峰之巅,俯瞰人生和世界,竭力找寻潜伏在生活深处的亮光和希望、人生突围的出口,在人人自危的世界里追溯人性的本真和温暖,给人生以诗意的慰藉,给梦想以翱翔的翅膀,给世界以微笑的从容。
反复阅读《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想念地坛》《好运设计》《扶轮问路》等篇什,与其说是作者过往生活的一种追忆,不如说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反思,与其说是作者对世界的反复叩问,不如说是心灵的自问自答,与其说是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不如说是对人类命运的探究。正如作者所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创造这过程的美好和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细细品读《记忆与印象1》《记忆与印象2》,优雅、严谨的幼儿园苏老师和孙老师,被家人忘记名字的二姥姥,抗日的姥爷,逃婚的大舅,难忘的小伙伴八子,爱跳舞的姗姗,以及充满谜团的老家,命运飘摇的庙,神秘的九层大楼,交道口影院,奶奶的石榴树等,就像是电影的胶片,从眼前呼啸而过,留下往昔投射在时光里的斑驳记忆和印象,再现和追忆了童年时期好奇、单纯、天真、善良、无助的本性,让读者在感念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情和遗憾中,走进作者充满温暖和感动的回忆,走进作者真诚丰盈的人生。
《我与地坛》之所以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作为史铁生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就在于它不仅超越了自我的生命体验,而且超越了时代的反思与追问,它不仅关照了现实,而且照亮了世界。
从某种意义来看,与其说是人生不幸的苦难塑造和成就了史铁生,倒不如说是人性的善良和智慧擦亮和光耀了他辽阔的一生。对苦难直面和担当的意识与作为,从根源上铸就了史铁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气度和境界。《我与地坛》无疑就是就是最好的例证。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反思与叩问生命 ——重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