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由“推敲”想到的

囗于德明

关于推敲,我们都知晓来自唐朝诗人贾岛。原因是《题李凝幽居》一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句子,但究竟用敲好呢,还是用推好?贾岛拿不定主意,就在路上一会做“推”的动作一会做“敲”的动作,反复揣摩“敲”和“推”那个更妙的事情。就这么一个故事,我听到的理解至少已经有三种了。

首先是韩愈的推敲。因为贾岛沉迷于“推”和“敲”的揣摩之中,以至于忘却了行路,闯入时任京兆伊韩愈的仪仗队中。后经韩愈斟酌,认为“敲”好。原因在于用敲不仅显示了山间夜晚的幽静,同“幽居”相呼应,同时也更体现了为人处世讲礼仪之美德。这是韩愈作为当时的大文豪和被儒家思想熏陶而得的见解,他把意境和礼仪作为自己推敲的切入点。作诗是要讲究意境的,做人是要讲礼仪的,因此这一段佳话便被千古传颂,成为诗词改话上的经典。

其二是郭成杰的推敲。郭成杰作为一名有思想的高中教师,在教学此诗时,深钻细究,发现了诗词写话中的问题,于是他在《不必推敲的推敲》一文中写到:关于推敲,其实只需要弄清楚门为何处门,僧为何处僧即可,不必要去反复推敲。的确,我们回自己的家是不需要敲门的,只需要轻轻一推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到别人家是一定要先敲门的,经允许后方可登堂入室。作为李凝的朋友,贾岛入的不是自己的门,幽居不是自己的,外来人自然是需要敲门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因此他认为原本就无需推敲。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推敲,让习惯了《推敲》故事的我们顿时感觉耳目一新,并且从这样“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见解中我们能够悟到一些真谛,习得批判性能力,因此他的观点也名噪一时。

第三个是薛瑞萍老师的推敲。在专业成长报告会上,薛老师引用了这个故事,并讲述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贾岛开始写的诗句一定是用了“敲”,并且有诗句为证“鸟宿池边树”——深夜,如果不是什么声响惊动了鸟儿,使它们惊飞他处,我们又怎么会知晓树上住着飞鸟呢?而响声大,以至于能惊动宿鸟的自然是非“敲”而不能为了。但后来贾岛为什么又感觉用“推”好呢?原因就在于贾岛是僧人,信奉佛教。佛家以慈悲为怀,怜悯为念,走路恐伤蝼蚁命,何况深夜惊动树鸟乎?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贾岛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佛家思想和行为本身的矛盾,诱发了贾岛的推敲。这是联系诗句的内容和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引发的推敲,有理有据,自然也让人心服口服。

后来查阅资料,又见朱光潜、吴冠中、马国亮、梁厚甫等大师对于推敲也都有自己的见解。但究竟哪一个才是对的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管哪一种见解都没有错误。究竟哪一个最好呢?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何这样呢?原因就在于文本解读具有多样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推敲的结果。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身份,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从不同的层面解读,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这已经是社会的共识了,但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之中,却依然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经常见到的就是孩子们的不同声音都被老师抹杀在自己或教参一刀切的分析里,这样就经常使得文本的解读陷入了一种一条道走到黑的胡同里。

新课改呼唤解读文本要有个性化见解,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解读文本时,需尽可能地多方面思考。面对孩子们的见解,我们需要蹲下来,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聆听,尊重孩子们的个性体验。只要他们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太大的偏颇或混淆是非之处,那么我们就需要肯定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听到更多的关于“推敲”的精彩观点。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由“推敲”想到的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