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经济学原理》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此《经济学原理》的第3版把较多篇幅用于应用与政策,较少篇幅用于正规的经济理论。书中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

前言:致学生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1. 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
2. 它将使你更精明的参与经济,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3. 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一个家庭面临这许多决策,它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其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稀缺性】(scarcity)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社会上的每个人不能达到他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投资,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最后经济学家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缺失,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经济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可以用几个中心思想把这个领域统一起来。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从个人做出决策引出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经典案例:”大炮与黄油“,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
【效率】(efficiency)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equality)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再设计征服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为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
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但是,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对大多数人,为上学二不得不放弃的收入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境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的境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对行动变化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marginal benefit)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作出决策。
虽然每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免费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鱼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是有利可图的。
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即物品产生的额外利益。反过来,边际利益又取决于一个人拥有多少这种物品。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才去这种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incentive)引起一个人做除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市场上的高价格提供了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多生产的激励,价格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对于市场经济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征服政策者绝不能忘记激励,因为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和利益。

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是,这些政策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eg.安全带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司机死亡人事变动人心,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以下三个原理是关于人民如何相互交易的。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国家运行的前提假设是,政府官员能够最佳的配置经济中的稀缺资源。
这些中央计划者决定,生产什么物品与劳务、生产多少,以及谁生产和消费这些物品和劳务。支撑中央计划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它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座位买者和卖者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物品的社会成本。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这些单个买者和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是,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解释了税收对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租金控制这类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所引起的更大危害、中央计划经济在苏联和东欧的失败,他们在管理经济时把”看不见的手“绑起来了)

【原理七】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的制度,一边个人可以占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产权】(property rights)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市场势力。
【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例如,污染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的情况下,涉及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即使看不见的手带来了有效率的产出,它也不能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这种不平等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例,所得税和福利制度
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因为公共政策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

最后三个原理设计整体经济的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
【生产率】(productivity)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虽然在长期中,物价水平高主要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但短期中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
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
1. 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2.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3. 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结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在分析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只除了、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来影响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需求的变动反过来有影响经济在短期中所经历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组合。

第二章 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他们的主题:现提出理论,再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理论。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研究历史事件,它们之所以具有研究价值,即使因为它们是我们能了解过去的经济,更重要的则是因为它们使我们能对当前的经济理论作出说明和评价。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种简化了的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更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贸易。
经济学家用不同的假设来回答不同的问题。
经济学家用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模型来了解世界。

【循环流量图】(circular-flow diagram)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有两类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所组成。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这些投入品来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些投入品被称为生产要素。家庭则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式买者,而企业是卖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式卖者,而企业是买者。
里面的环形代表家庭与企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流向。外面的环形代表相应的美元流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如果经济从它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中获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东西,就成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
D点代表无效率的结果。
一旦我们达到了该边界上有效率的个点,那么得到更多的一种物品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被称为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用另一种物品来衡量的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
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等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在E点时,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较高,此时生产可能性边界是陡峭的。
在F点时,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平坦的,并且声称汽车的计划成本较低。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以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衡取舍可以改变。
图2-3说明了经济增长,社会享有了更多的电脑和更多的汽车。

经济学的分类:
1. 【微观经济学】(microelectron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2.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2.2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
1. 【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描述性的,试图描述是世界什么样子的观点。
2. 【规范描述】(normative statements)规范性的,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两者之间的关键区别是我们如何判断他们的正确性:
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
与此相比。对规范表述的评价则设计价值观和事实。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设计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

两者基本上是不同的,但在一个人的观念中他们通常相互关联。特别是。我们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实证观点将影响我们关于什么政策合意的规范观点。但是我们的规范结论并不能仅仅根据实证分析,还要涉及价值判断。

经济学的许多内容是实证的:他仅仅在努力解释世界如何运行。但那些运用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们通常有规范的目的:他们想知道如何改善经济。

财政部的经济学家帮助设计税收政策;劳工部的经济学家分析工人和求职者的数据,以帮助制定劳动市场正常;司法部的经济学家帮助制定国家的反托拉斯法。

在代议制民主政体中,制定经济政策是一个麻烦的事情——而且总统往往有充分的理由不采用经济学家建议的政策。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建议仅仅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一种要素。

2.3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基本原因:
1. 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2.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经济学家又是意见不一致,是因为他们对不同理论的正确性或对衡量经济变量如何相关的重要参数的大小有不同的直觉。

2.4 出发吧

经济学研究似乎并不需要任何极高的特殊天赋。与更高深的哲学或纯科学相比,经济学不是……一门极其容易的学科吗?它是一门容易的学科,但这个学科中很少有人能出类拔萃!这个悖论的解释也许在于接触的经济学家应该同时具有各种罕见的天赋。再摸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他必须根据一般性来深入思考特殊性,并在思绪奔放的同事初几抽象与具体。他必须根据过去、着眼未来而研究现状、他必须考虑到人性或人的制度的每一部分。他必须同事保持坚定而客观的情绪,要像艺术家一样超然而不流俗,但有时又要想政治家一样脚踏实地。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弱国不能是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我们可能会认为图形中的一个变量引起了另一个变量变动,而实际上这一变动是由在图上没有画出的第三个被忽略的变量所引起的。即使确定了所要观察的两个正确的变量,我们仍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反向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可能确定是A引起B,而事实上却是B引起A。忽略的变量和反响因果关系陷阱提醒我们,再用图形得出关于原因与结果的结论是要谨慎。

如果我们可以进行可控性实验,就可以避免反向因果关系的危险。

一种确定因果关系的简单方法是考察哪一个变量先变动,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个缺陷:人们通常并不是根据他们目前状况的变动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他们对未来状况与其的变动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人们想你或其他消费者提供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是因为他们也得到了某种回报。

3.1 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当某个人在生产每一种物品上都比较擅长时,贸易的好处就不那么明显了。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外凸的,社会可以用一种物品换取另一种物品的比率它所能生产的数量。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那么它就表明了所有可能的结果。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是消费可能性边界。这就是说,没有贸易时,每个人生产并消费的物品的各种可能组合。
由于专业化和贸易,每个人都可以不用增加工作时间就可以消费更多的物品。

3.2 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可以说,生产X物品时放弃了较少的其他物品的生产者,生产X物品的机会成本就较小,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尽管一个人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绝对优势,但一个人却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比较优势。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
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
他们各自通过低于自己生产魔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该物品而从贸易中获益。

贸易可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一般规律: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3.3 比较优势的应用

【进口品】(imports)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品】(exports)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有许多具有不同利益的公民。
即使国际贸易可以使国家座位一个整体的状况变好,但也会使一些人的状况变坏。

3.4 结论

应该充分的理解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经济中的好处。
比较优势原理表明,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
1)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2)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较小的人被称为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原理不仅适用于个人,还是用于国家。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原理支持各国间的自由贸易。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他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及其出售的价格。

4.1 市场与竞争

【市场】(market)有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买者决定了一种产品的需求,卖者决定了产品的供给。
市场有很多种形式。有时市场组织健全,但更通常的情况是,市场并没有什么组织。

【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有许多买着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假设是市场完全竞争的。为了达到这种竞争的最高形式,一个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1)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所以,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在某些市场上完全竞争的假设完全适用。比如小麦市场,其中每个人都把价格是为既定的。
并不是所有物品与劳务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出售。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样的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还有一些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形式之间。

由于大多数是市场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所以,我们在研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供给与需求时所得到的许多结论也适用于更复杂的市场。

4.2 需求

【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任何一种无平的绣球两都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但当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时,有一种因素起着中心作用——物品的价格。
【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较少的观点。
【需求表】(demand schedule)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为了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我们需要确定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

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在所有影响消费者想购买的数量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一种物品的总需求量如何随该物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可以通过吧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而得出市场需求曲线)

由于市场需求曲线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曲线不一定是稳定的,如果某种因素碰巧改变了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是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增加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我们称之为需求增加。是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减少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称之为需求减少。

使需求曲线变动的一些最重要的变量:
收入。
【正常物品】(normal goo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相关物品的价格。
【替代品】(substitute)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complement)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嗜好。
决定你需求的最明显因素是你的嗜好。经济学家要考察当嗜好变动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期。
你对未来的预期也会影响你现在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买者的数量。

区分是需求曲线的移动还是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只有当除了用坐标轴表示的变量以外的其他相关变量变动时,曲线才会移动。

4.3 供给

【供给量】(quantity supplied)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64230154
【供给定理】(law of supply)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供给表】(supplyschedule)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价格。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高意味着供给量越多)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经济学原理》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