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出自己的需要 -再读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

杨立群 三度微语

有些书读过一遍就不想再读了,也有的书中途就会不堪卒读,更有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在不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的情景下,在不同的心境下,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收获不同的体验。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高中到参加工作多年,至少读过七遍以上,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的感受更是不同。陈行甲老师的《在峡江的转弯处》是近期读的次数最多的。前天开始重读第三遍。重读这本书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当自己心力不足的时候,被一些事情所牵绊的时候,需要一种声音在一旁做惊醒,虽然这本书是陈行甲的自己的人生笔记,对于我,读出的更多是自己所需要的勇气和力量。重读之后我在想,我们可以像陈行甲学些什么呢?
学习他的干净做人。干净做人是陈行甲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最好的教育。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不论身居何处,官居何职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止是上限,是我们不能突破的最高要求,戒是底线,我们必须坚持和不能突破的最低要求。没有上限,我们往往就会突破底线。只有心存戒止,才能进退自如。陈行甲在辞政从善时说,不敢说不负苍生,但可以说不负本心。这样的底气就是源于他干净做人的力量。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定会受到一些诱惑,不论是荣誉的还是利益的,在这些面前,我们很难做到淡定如常。要抱持一种平常心,过一种自如的生活,就需要这样一种干净做人的底线要求,心中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规则,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敬畏天命。
学习他的悲悯之心。悲悯之心也是源于他母亲从小的熏染。人间最冷的不是冰寒,而是麻木。你不是太阳,但可以发出比太阳更温暖的光。正是这样的悲悯的情怀,让他更能体会穷困人们的疾苦,更让他的行为更加贴地。悲悯不是同情,而是同理,悲悯不是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帮助。对于我们来说,悲悯之心还是一种看见,看见别人的需要;是一种共情,是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是一种给予,给予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应该是我们寻常中应有的悲悯情怀。我们有了这样的悲悯之心,能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好,少些抱怨,更能敏锐地觉察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学习他的自强之力。陈行甲不论读书期间,还是在底层奋斗,或是居领导位置,都坚持不自卑,不自负,不放弃,始终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自己的人生。自强就是不放弃每种可能的努力,他在考研备考的过程中以及在清华的读研期间,充分体现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永不放弃的倔强。自强还是不攀附,靠自己,在从政道路上,始终沿着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人做事。不攀附权贵,所以才能不陷入窠臼,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在离开巴东县时,给大家留下的是“干净、自强”巴东为政精神。我们一提到自强,往往更多的是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其实,在另一种程度上的自强,就是不依附,不攀援,坚守自己的清明与底线。自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勇气。
学习他的担当勇气。他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体现出一种责任担当,不推诿;不惧艰险,积极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不畏权贵,坚持为民发声、为民解难。他说:“我从下湾村出发,人生起点低在尘埃,从没有想过要当多的官。整个从政生涯,每个岗位我都只是当成必须做好的工作而已,也得到了服务过的老百姓的认可,我可以没有遗憾地转场”。从当政为民的担当勤勉,到转场慈善,从事公益事业,这种担当由通过工作造福一方,到着眼未来,坚守内心的信念。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中的少数人,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始终遵循着内心,活得纯粹、真实。我们的日常中,也许无法面临这样的考验,但我们对工作的诚敬就是一种担当,我们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护、支持就是一种担当,我们能接受生活中的种种坎坷困难,调整好自己,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是一种担当。担当,有时不需要惊天动地,就在我们日常的点滴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学习他的旷达清明。我们说陈行甲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仅仅是在巴东县委书记的任上为造福巴东、宣传巴东做出一些言行举动,更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官途正隆时,辞政从善,转场公益事业,舍弃了人们看好的仕途前景。人们的无法理解,其实正是他内心清晰的选择。在这其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清明澄澈,更体现了一种旷达的情怀。他始终懂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往往会被一些琐事所纠缠,被一些名利所困扰,当我们陷入这些鸡毛蒜皮的纠缠中的时候,我们不妨看看陈行甲这些清明旷达选择。他的这种特立独行像一股清流,会让我们的头脑清楚一点,我们内心多些平静安宁。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出自己的需要 -再读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