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曾国藩全集—第四卷》读后感

原创 初丹德月

最近看的书是《曾国藩全集》的最后一卷,同样把书中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和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文中划线句子为书中原文)。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免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又曾以为学四事劝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二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尽阅历一生,而深知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详。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详,勤致祥,恕致详。”

“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宜宜检约,不使太过。”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儿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儿成者居其半。”

最后这卷《曾国藩全集》包含了曾国藩的家信,家训和遗嘱,唠唠叨叨,忙忙碌碌一辈子,最终因病离世。从资料显示,曾国藩是61岁离世的,他家族的其他人很多也早亡,从他的信中就能看出,家族整体身体素质柔弱,经常都有人生病,吃药。

曾国藩虽然天生底子一般,但通过他后天不断的努力,在学术和政治上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曾国藩的一生,我觉着“勤奋”最合适。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每天坚持阅读,写字,走路,坚持给家族里的人写信等等,在他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我对你的功课要求并不太多,每天练字一百个,读《资治通鉴》五页,诵读熟悉的书一千个字,逢三,逢八作一篇文章,一首诗。这功课很简单,每天不超过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他时常这样要求家中的下一代,同时,他要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阅读和写字。

他在信中说他这一生唯独没有做到“恒”,很多事情有始无终,没到达到自己真正的要求。但纵观他这一生,很多方面他都做到了恒,勤奋,刻苦,公正,坦然,负责。这些很多人没有的优良品质,伴随他一生,也造就了他最终的辉煌。当然,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即使拥有很多优良品质,只要自己有一处不是,依然不会放过自己,何况是曾国藩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关于如何让自己有“恒”,曾国藩在信中对下一代还传授了一些方法,比如对于读书这件事,曾国藩觉得要想一辈子对其有恒,首先你得对其有情韵趣味,才能养的生机盎然,才能历久不衰。如果单纯靠意志力来读书,只会疲劳痛苦,也不会有恒。这也回归到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要想长久做好一件事,首先你得对其有兴趣”,纯粹靠意志力做一件事,你能坚持一阵,但如果你在坚持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发现这件事的趣味所在,那你必将失去对这件事的耐心,也就无法坚持下去了。兴趣不一定是你着手做一件事的原因,但能长期坚持下去,一定是因为你在这件事里发现了新的趣味。

人终有一死,每个人都在劫难逃,曾国藩能平静写下遗嘱,吩咐子孙们怎么把自己的棺材运回去,埋在哪里,葬礼怎么举办,是因为他这一生虽有不如意,也算不枉。不知我们面对死亡时会怎样?现在问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现在的回答,可能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四十年后,都变了。人们总是乐意收集答案,但其实到最后发现 ,很多答案并没有什么意义,就像很多问题,本身并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出现,只是一种掩盖脆弱和虚无的社交属性罢了。真正生活的人不会问问题,也不会相信别人的答案,他只相信自己,他用自己当下的行动回答自己。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曾国藩全集—第四卷》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