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单讲《师说》

教育本来是慢工出细活,可惜现实汹涌,时不我待,难免陷于怂恿裹挟,仿佛惊涛巨浪,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啸即过。

而那些原需要精心打磨的生命个体,也成人成得不自在,不自觉,不自省。大多平常小孩只好随波逐流,草率过场,甚至逐渐愈演愈烈;当然有的天资颖脱,可以轻松驾驭时下学业艰难,自可弄潮依旧,成为佼佼者,但考上名校的也未必腹内没有草莽,这也是事实,因为他们要考好大学,总没时间多读书,何况还有若干有权同仁,公然戏说:做数学题可以,不能看书练字。

新讲韩愈的名文《师说》,除去“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发现以下要点可讲:

1、一种文体:说

查资料,得出自《文心雕龙》的两段文体解说,第一段: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翻译过来:所谓“说”,就是喜悦;“说”字从“兑”,《周易》中的《兑卦》象征口舌,所以说话应该令人喜悦。但过分追求讨人喜悦,就必然是虚假的;所以,虞舜曾惊震谗言太多。自来善说的人,如商代伊尹用烹调方法来说明如何把殷商治理强大,周初吕望用钓鱼的道理来说明怎样使周代兴盛;以及春秋时期郑国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后,因而解救了郑国的危亡;鲁国的端木赐说服齐国转攻吴国,因而保存了鲁国等:这些都是说辞中较好的。

第二段: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

翻译:说理文的关键,是必须使之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既要有助于政务的完成,又要不妨害自己的荣显。除了欺骗敌人,就应该讲得忠诚可信。要把真心诚意的话献给主上,用敏锐的文思来完成说辞,这就是“说”的基本特点。

高一小孩如果没有课外文言的阅读积累,仅就课内学,他们学过韩愈的《马说》,是托物言志,兼作针砭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时弊;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托物言志,既讽世俗趋炎附势之风,又赞清高君子之流,借此两类为突出自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独有情志;之前旧教材还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借捕蛇者蒋氏自述生平批判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残酷现实;当然还有常常被用作集体朗诵的近代名文《少年中国说》……以上阅读经验,大概就可了解:说,其实是议论为主的一种古代时评,往往针对某事某物大发感慨议论,因为也可说明,偶尔抒情意味还浓,也可视为一种杂文体。

而依据前面典籍解说,“说”这种文体,原本是一种口头表达,而且是要人心悦诚服的,后来逐渐也有歪门邪说,尤其被辩士们当作游说之辞时,就也有巧辞狡辩之说,并演变成文体样式,看内容和效果,《师说》应该属于中肯载道之说,是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既做劝说倡议又明辨是非的一篇时评范文。

2、三个注释的确认:道,无,贤

新教材的课下注释多有改变,这对于教书多年的老师们来说,是个提醒,不能固守旧识,不思进取改变:一方面不能教错了,让人家小孩无所适从,考试不能得分;一方面,也要琢磨一个问题,既然有些注释可以统一改变,那应该意味着始终有人在相关学术研究中孜孜以求,我辈一线传声筒,也不能掉链子,只吃老本。

《师说》一文有三处注释新解值得注意推敲:一处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不再解释成“道理”,而是直接为“道”,后面的“其闻道”、“吾师道也”、“道之所存”都改为此解;一处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不再解释成“无论”,而变成了“没有”;第三处是“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两句中的“贤”不再解释成“贤德”,前者变成“才德优秀”,后者变成了“超过”。

按写作背景理解,韩愈作为儒学代表,他倡导的师者所传之道,应该是儒学之道,但是若以今天开放的目光来看,这个“道”其实气象万千,内涵丰富: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是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之道;“先王之道,斯为美”是推崇礼义之道;道家“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种种,则是玄妙不可捉摸之道,也有出世无为的思想传递;其他各家,大概都有自己的“道”,而要传授给青年学子,要对方受益的“道”,应该包括道理,规律,方法,价值观,人际关系等等,反正不管教什么,应该不止于“道理”,所以以“道”更新“道理”的解释,是更有道理的。

“无论”是有条件的选择,“没有”是无条件的选择。涉及求师的标准,应该摒弃外在贵贱长少的标签,才能更加突出“师者”的纯粹和求师的初衷,因此“无论贵贱长少”的解释,当然不如“没有贵贱长少”更准确。况且,所谓“贵贱长少”这些限制标签,往往是人们一叶障目的罪魁,有的可能只是从众,不知其害,就怕有的刻意贴上标签,以示区分,就暴露了人性的势利与狭隘。人类的机心,总爱无事生非。

最后这两个“贤”的解释也改得有意思,如果只是“贤德”,确实过于单调含糊,孔子好学,向不同人等问不同之学,但论“才德优秀”,他问的这几位老师,确实都比不上他,因为有才的未必有德,有德的未必有才,才德兼具的又未必优秀,世间缺陷太多,所以圣人才就那么有数一两个;如果只说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更“贤德”,从职业道德要求来说,恐怕也说不过去,虽然现实中常有此说不过去的实例存在,但要做论文,提出观点,就得尽量客观,所以改成“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就准确多了,也更好提出后面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论调。看当下时势,青年学子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获取信息渠道丰富,其实必定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老师,尤其有些墨守成规画地自限的老师,更容易被后浪拍在沙滩上。虽然有老师的权威在,但如果新时代的老师不能保持虚怀若谷,认识到后生可畏,还固执己见,估计某一突然时刻,会被后浪拍得很惨。总之,韩愈的意思也是,师生不过名号,说到真正求师问道,名号只是一顶空帽子,是没用的,有用的还得看谁“闻道”“术业”的“先后专攻”。这一点,韩愈很伟大,因为他没有以师者身份妄自尊大。

3、两个概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文章中议论求师问道,提到两种老师,是在举例说有人给自家孩子请老师,自己却耻学于师的现象后,韩愈先明确指出这是一种糊涂的作为,进而辨析糊涂的本质,是分不清两种老师的职能区别,教小孩启蒙的老师背背书认认字就好,但真正要“求”的老师应该还具备“传道解惑”的职能,只求前者,却鄙弃后者,正是本末倒置轻重不分的做法,所以韩愈叹息说“吾未见其明也”。

其实,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学业打地基,也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且地基打得牢不牢,直接关系到小学子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对他将来继续的学业是有很大意义的,因此这第一种“师者”是同样值得尊重的。韩愈只是认为如果有人止步于打地基,却对后来更重要的修为提升的求师问道不以为然,甚至还以为耻,那就是自我放弃自欺欺人了。试问,有哪一位后来有成的大家不是活到老学到老呢?别说“小学而大遗”,就是已经学有所成,只要停顿固守,都免不了落伍,或到某些时刻捉襟见肘。

现实中,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会不自觉地给我们一些影响,而这些影响如果有幸都是正面的,也会有所区别,因为老师也是普通人,各自阅历不同,认知也不同,有的确实能给我们有意义有价值的教益熏陶,甚至影响我们一生中许多重大的选择,但也确实有只将一家之言当作传世真理传递的,如果是后者,当然可能会让我们逐渐有些肤浅与狭隘。为了保持警惕,我在课堂上要表达一个观点,一定郑重说明:这只代表我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大家可以多了解其他更多想法看法,也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希望借此,能让眼前的小孩知道,任何时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与养成,都是必要且可贵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不那么容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4、两个观点:教育观和学习观

韩愈作《师说》,针对当时“师道之不存”的现实风气,因此他明确地反复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道为上,师为下,能者为师。一位合格的老师,要有道有能,无关年纪,身份,地位,名号那些零碎儿,这是针对那些“士大夫之族”自以为是的耻于求师的理由而发的。而这种教育观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如果教育的领域,掺杂太多功利性因素,势必造成教育的走形或不公,可惜,这可能正是某一部分现实。

韩愈作《师说》,是要送给十七岁的青年学子李蟠,而他在文末一改前文的文气整饬,文气转舒缓,娓娓道来,一面表明他的写作之道有张弛,不拘一格,一面也为当世及后世学子树立了好学的标杆,就此阐明一种正确的学习观:少壮努力,求知若渴,勤学不倦,不流世俗,谦逊主动。

任何学子都可拿李蟠的作为来作自我参照,大概就知道自己的求学之道有无偏差或懒惰:首先需要“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趁年轻精力充沛资质具在,多加努力,是为自己后来储备“智慧的宝库”,少年时求知若渴,勤学不倦,打下的底子能受益终身;其次在求师问道之前,不应该毫无作为,两手空空,那是一种偷懒。“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自己能学的先学,自己能思考的先思考,到学而有疑,疑不可自解,思而有知,知不能融会贯通,再去求师,才有更高层次地提升,否则,可能也就是一种学习依赖,而学习一旦有所依赖,自己就不会付诸全力了,结果可知;再次,求学是为自我提升,不是虚荣,也不是做戏,因此不必拘于流俗,要是一味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学习主见,学习效果也会打折扣;最后,要将求师问道付诸实际,以一种谦逊主动的态度,不但真的思考过,也力求真的做到。

这个李蟠,按现在的眼光看,是个自我意识很清醒的青年,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学,要学什么,怎么学,并且具备难得的执行力。当下许多小孩,欠缺的就是这份清醒和落实的执行力:不清醒,便不会有真正的自驱力,容易旁逸斜出,杂念丛生,内耗不已;不执行,一切梦想,只是空谈。

5、三种写法

本文破立结合(整体构思简洁明了,主张什么,批判什么),正反对比(具体论证,有辩证观和理性思考),由表及里(说理有思路,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浅出;思维方式先进,告诫人云亦云,浅尝辄止)。【课上由此拓展写作训练略】

6、韩愈的珍贵

表达了一种韩愈的教育理念。

为人师表,不能圈地自嗨,不要狭隘自限;要关注现实,立人达人,身体力行。

表达了一种韩愈的人生态度。

如梁衡为文评价韩愈: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韩愈出身孤苦,科举坎坷,仕途不顺,一般人如此,可能为难得的功名极尽攀附,或唯唯诺诺;可能在困境中消沉,沮丧,一蹶不振;但是他却敢于直言,言行并举,不惜触怒权贵与皇帝;在贬官地方,俯身实干,有所作为,立言立功,不愧“一片江山尽姓韩”。

这样的韩愈,是珍贵的文人和官僚。

【后记】

讲《师说》过去多日,今天才有空写个教学随笔,以作梳理留存。

前些天贾老师路上看见我,说她常常看不清小字,建议我附一则音频,今天尝试,抱歉效果欠佳。自家客厅,老头在看电视,我录的过程,他打了两次饱嗝,可恨!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单讲《师说》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