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成长教育》观后感 -这部电影改变了我的价值观

《成长教育》(2009年上映)

这是一部2009年上映的电影。等终于看到它的时候,我的“三观”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改变的余地了,但它依然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了我。

我的梦中情人类型一直都是《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先生——一个19世纪初流行作家简·奥斯汀写出来的霸道总裁角色。在看过了我能找到的她所有作品之后,达西先生依然是我的最爱。

《傲慢与偏见》插画。

当然摩羯座的我很快就明白达西先生就像圣诞老人一样,只存在于想象当中。

可是对达西先生的向往,却泛化成对一种“一揽子解决方法”的迷信:

“我现在面临的烦恼和难题,大概在某一件事发生之后就会全部自然而然地一揽子被解决吧”

这种想法甚至在我中考的时候被“证实”了:当时我非常担心自己的体育成绩把我的排名拉下来,结果那一年爆发了非典,中考体育科取消。

多年以后我读到张爱玲的《小团圆》,战争的爆发让盛九莉逃过了期末考,也夺走了她恩师的生命。九莉听到老师殒命的消息,想:其实只要取消考试就好了。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无限理解盛九莉的心情。

《成长教育》里的珍妮,在遇到大卫的时候,也活像盛九莉遇到了战争——同时夹杂着破坏和救赎。

珍妮的家庭是典型的中产阶级,衣食无忧却免不了为钱发愁,生活体面却也维持得如履薄冰。

她上女子学校,校规严格,读严肃文学,学法语,学礼仪体态,学乐器和体育。最大的目标是上牛津大学。

她一直不觉得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有什么不妥,直到在一个大雨天偶遇大卫。

他带她去现代而时髦的餐厅

带她去一掷千金的拍卖会,

给他介绍介绍有趣又有品位的朋友

送她奢侈的礼物,还带她去巴黎。

在珍妮眼里,他有趣、刺激、甚至善良。

他甚至让珍妮古肃的家庭重新活泼起来,让她的父母感到欣慰和充满希望。

仿佛她所有的问题:无聊的学习、一眼望得到头的未来、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父母、对世界的渴望。。。他都可以一揽子解决。

噢他还向珍妮求婚了。

在任何年代、任何人,大卫都是最理想的选择。

许多的小说和电影其实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伊丽莎白跟达西先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她的父母终于老有所依,顽劣的妹妹惹上的所有麻烦也被达西先生解决了;伊丽莎跟希金斯教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她的出身、她贫困无赖的父亲,统统因为教授的帮忙而不成为问题了。

可珍妮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情节即将推上大团圆的高潮时,她意外地发现大卫是个骗子和无赖,还是个懦夫。

她的未来破碎了。

但令人钦佩的是,珍妮不再像老电影和老小说里的女主角,她不再永远只会哭泣、自杀和萎靡认命了。

她重新找到了校长和老师,她要依靠自己重建一个美好的未来。

而且她成功了。

影片结尾处,在牛津上学的珍妮说自己谈起巴黎,“就像从未去过那儿一样”。

她终于把幼稚而痛苦的过去抛在了身后。

她终于知道,生活没有捷径。要得到想要的东西,只有靠自己去努力追寻。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所有问题和困境,只有你自己能真正解决。别人不可能是你的救世主,不可能一揽子把你从麻烦中解救出来。

如果有人说自己可以拯救你,那他不是失于幼稚,就是有意诓骗。

对于任何人,独立自主,才是通向幸福最稳妥的道路。

当然如果往前推一步,我们会问,如果大卫真的是一个好人呢?如果他确实真心实意一往情深呢?那珍妮前面的自我放弃和甘心,是不是又合理了?

谁知道呢。你去问千家万户里的达洛维太太们——谁知道呢。

可是我想,如果你本身没有独立应对生活的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没有实现愿望和梦想的毅力,那不管你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你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多的起色。

“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成长教育》观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