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孔子为什么要编《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共收录了305首中国上古时期的的诗歌,编著者是孔子。
孔子一生,著述不算太多,《诗经》是其中一部。

《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也就是说,流传到孔子时代的诗歌一共有三千多首,孔子从中选择了比较重要的、合乎礼义的305首诗,一一弹唱,让这些诗歌的唱法合上《韶》《武》《雅》《颂》的旋律,编成《诗经》。
可见,《诗经》原本是一部歌曲集,而不仅仅是一部诗集。之所以今天的《诗经》就剩下了诗,只是因为乐谱丢失了而已。
天天忙着钻研君臣父子之道、周游列国劝诸侯们遵循王道的孔子为何有闲心编歌曲集呢?这算不算不务正业?
不算。
为什么这样说?
孔子提倡用礼的方式治国,毕生都在推行礼。礼在本质上是一套基于伦理的行为方式,处理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在推行礼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如何让人们自愿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事,怎样让君主的行为符合礼对君主的要求,怎样让臣子的行为符合礼对臣子的要求,怎样让父母亲慈爱地对待孩子,怎样让孩子孝敬父母,怎样让丈夫爱妻子,怎样让妻子敬重丈夫。
道德说教、舆论施压、国家刑律,甚至家法都可以成为推行礼的手段。
但这些手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采用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暴力。在暴力的威胁下,人们会无奈地按照礼的要求行事,但内心深处往往不会认同这些要求。
一旦出现暴力威慑减弱的情况,人们便会以最快的速度抛弃礼。
怎样才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同礼的要求呢?
孔子想到了诗歌和音乐。
在特定的情境下,人们触景生情,心生感慨,便有了诵读吟咏的需要。
人们诵读或吟唱优美的诗歌时,往往会产生情绪,投入情感,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感染,产生或强化特定的价值观。
《诗经》所选的305首诗歌,文字简约,意境优美,节奏感强,至今读来仍然非常有感染力。
比如“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生动地描写了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和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辛辛苦苦地生下孩子,抚养孩子教育孩子,和孩子分开时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看着孩子,出出进进都抱着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深沉的爱跃然纸上!
再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生动描写了友谊。风和日丽的日子,鸟儿在幽谷中鸣啭,飞到高大美丽的乔木上,寻找朋友。多么美丽的画面!
再如“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描写了兄弟情谊。人生像下雪一样,下得再大,也会很快融化。死生无常,没有多少机会相见了。让我们趁此大好机会,尽情欢乐,尽兴吃喝。短短24个字,命运的无常、亲情的珍贵、兄弟难得相见时产生的悲欢交织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诵读吟唱如此优美动人的句子,人们对父母、对朋友、对兄弟的感情怎能不油然而生,人们又怎能不自觉地按照孝、友和悌的要求行事呢?
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生理体验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心理实验表明,做上下点头动作的被试与做左右摇头动作的被试相比,更容易给同一款耳机的质量较高的评价,面对同样的答题成绩,抬头挺胸的被试会比低头耸肩弯腰的被试自我评价更高。
人类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在大脑里完成的,身体的体验同样参与了人类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优美的诗歌,不仅内容动人,诵读、吟唱等动作更能让人的身体参与进去,在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加入生理体验,全方位地塑造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强化人们的价值观。
如果说礼的规则方面的文献能让人们了解礼,那么《诗经》这样的艺术形式则会让人们认同、强化和内化礼,将礼融入自己的感情里,镌刻到自己的灵魂里,成为自觉的要求。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的教化功能,发展出了形式多样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歌在最初的时候都像《诗经》那样是可以歌唱的,旋律也非常典雅优美。
在古代中国,上至庙堂典礼,下至三五好友相聚等各个场合,音乐都必不可少。
《晋书》记载,东晋大将王敦在镇守蜀地时,对晋元帝司马睿重用刘隗和刁协来制约王家势力非常不满,每次喝完酒都吟唱曹操的作品《龟虽寿》,边唱边用如意打唾壶做节拍。天长日久,唾壶边儿竟然全被他打缺了。
西晋将军刘琨被胡人军队重重包围后,吹起了胡笳。凄美的笳声感动了胡人,胡人竟然把他放了。
近现代社会,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一度严重落后于西方,西方文化强势侵入,很多传统音乐都渐渐散佚了。流传下来的古汉乐实在是凤毛麟角了。这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下面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作者是辛弃疾,曲子根据《碎金词谱》整理而成,应该是比较接近古汉乐原貌的。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可不必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多时候是在不同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借鉴的情况下完成的。
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文化,并不代表一定要把传统文化里所有的东西都抛弃掉。
有时候,从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里,我们可能还会找到灵感和启发,创造出新的、更加美好的、超越东西方的东西来。
以音乐而言,《梁祝》《思乡曲》这两首富有东方气息的小提琴曲,都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的成功典范。

好在泱泱华夏,还有仁人志士在非常艰难、非常孤独的情况下,勉力保护传统的音乐,让我们还有机会聆听到一些别有韵味的古汉乐。

这些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人类文明的木铎金声。
作者
Neomi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孔子为什么要编《诗经》?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