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专题:唐朝选拔人才的制度

01 人才选拔意义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02 唐朝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贵族世袭制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秦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汉朝——察举制与征辟制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至于征辟制,包括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向吏部举荐。

但到魏晋之交,因中正官均被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03 唐朝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

起源: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唐朝建立,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详说唐朝选拔人才制度: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积极推进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了大量寒门人才,有一次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入朝堂拜见皇帝,唐太宗高兴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考试的内容已经很复杂,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科目,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唐高宗李治以后,进士科逐渐重要起来,许多宰相权臣等都是进士出身,由于考试时间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称为“春闱”。   

唐代科举取士规模很小,进士科得第很难,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新科官员中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只占5%左右,而且,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作官。   

无论如何,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如同鲤鱼跳过龙门一样值得庆贺,科举成绩公榜之后,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唐代科举,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推荐,考生因此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趋之若鹜,这种体制隐含着很大的裙带关系和腐败倾向,但是也的确有很多学子因为才华显露头角,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结果受到了极力称赞,白居易的仕途因此得益不少。   

武则天时期,女皇帝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一旦通过了考试,学子们可以到殿堂之上由皇帝亲自考问,这是莫大的荣幸,但在,唐代殿试还只是偶然行为,没有形成制度。   

武则天还开设了武举,考试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科目,由兵部主考,“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武举考试在唐朝末年的混乱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04 科举制与唐诗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举考试以诗赋取进士,策问、帖经、诗赋是应试进士的必考内容,中唐以后,对诗赋尤其重视,因此,诗赋的优劣成为录取与否的先决条件。

05 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1)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 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的原则,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途径。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新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阶层新陈代谢。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林则徐等等。在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气风发, 有的伟大抱负。

3)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 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专题:唐朝选拔人才的制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