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一九八四》之读书笔记

要看清近在咫尺的真相,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乔治·奥威尔

摘抄

他又琢磨起他是在为谁写日记。为了未来,为了过去——为了一个可能是子虚乌有的时代。摆在他面前的不是死亡,而是毁灭。日记会被烧成灰,他自己也将被蒸发掉。只有思想警察会读到他所写的东西,然后他们会把它毁灭,接着又从记忆中把它清除。……他诗歌孤独的幽灵,正在讲述一个谁也不会听的真理,然而只要他说出来,那种连贯性就以某种不明显的方式保持下来。不是通过让别人听到你的话,而是通过保持清醒,将人性传统延续下去。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奥布兰对他说过这种话。他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或者说自以为知道。没有黑暗的地方就是想象中的未来,人们永远看不到,然而如果有先见之明,就能神秘地分享到未来。

他们的手仍扣在一起,在拥挤的人群中并不引人注目,他们平静地望向前方。不是那个女孩的,而是那个上了年纪的俘虏的眼睛,在透过一头乱发悲伤地注视着温斯顿。

通过跟她谈话,他意识到在根本不知道何为正统的情况下,摆出一副正统的样子有多么容易。

理智不是个统计学概念。

奥布兰微微一笑。“你可根本不是什么玄学家,温斯顿”。他说,“直到这会儿,你都从来没有考虑过存在意味着什么。我说得更准确一点吧。过去是有形地存在于空间中吗?有没有另外一个地方,一个由实物构成的世界,在那里,过去仍在进行中?”

“没有。”

“过去存在的话,会存在于哪里?”

“档案里,那是书面的。”

“档案里,还有呢?”

“脑子里,在人们的记忆里。”

人类有两种选择,即自由和幸福,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幸福比较好。

权力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感想

2019年1月,我读完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当时的我,刚刚开始在公众号上发表包含读后感的读书笔记,诸如《海边的卡夫卡》、《傲慢与偏见》的读书笔记都是在那一时期写成的。但是,那时候我写的《一九八四》的读书笔记里却没有包含任何的读后感,我甚至连自己在书中标记出的句子都不敢完整地摘抄出来。

因为《一九八四》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学会慎言(或者说对某一类问题的慎言)。

而这一影响延续至今。在那之后,每当我周围有人畅所欲言地对某一敏感话题发表议论时,即使身份对我来说是长辈级的人物,我都会不由地从内心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对方能说出那样的话就恰恰说明了他在某些思想上的不成熟。因为我根本不相信,他们口中的真相和秘闻是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普通人随意议论的。他们越是言之凿凿,我便越是会觉得他们受到了蒙蔽。每当这时,我便闭口不言,想起奥威尔所写过的话,想到他的《一九八四》。这令我愈发心生畏惧,虽然我并不掌握任何秘密。

但是,我毕竟不是一个麻木的人。无数次,当我想起奥威尔那个关于自由和幸福的选择,内心戚戚然。我痛恨被蒙蔽和被束缚的感觉,心中向往光明与自由;但也留恋普通人在平凡的小日子里的小确幸。我好像有些过于贪心。但,幸运的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或许尚不必对此做出选择。所以,我小心翼翼地靠近《一九八四》,暗暗揣测自己的内心里是否也住着那种力量,想象着书中描述的那些场景,会不会存在在人类进程的某个时空里。没有人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各自去感受那个真相。

在我看来,聪明的人,应该能够巧妙地在人生道路上回避开各种风险,尤其是那些最为致命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历史与未来是属于那些聪明人的。

所以,我喜欢奥威尔,因为他有足够的勇气和洞察的眼光。我喜欢他的那句话:“要看清近在咫尺的真相,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足够清醒与理智的人,因为我相信最好的安全感是源自于内心里对于自我的那一份坚信。

愿我可与你们神秘地分享着未来。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一九八四》之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