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我读王阳明(9)——怎样使心如明镜

弟子的观点
徐爱字曰仁,浙江余杭人,是王阳明的妹夫,却也是他的第一位学生和最欣赏的弟子,有“王门颜回”之称。但他仅活了30岁,可谓英年早逝。王阳明感到极为痛惜,曾叹息说:“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陆澄)者不浅。”
从王阳明处完整地接受了心学,徐爱自己也颇有感悟。他用一个比喻,很好地说明了心学与理学的区别:
心就像是镜子,圣人的心就像是明镜,而平常人的心就像是昏镜。近代(程朱理学)的“格物”的学说,就像是用镜来照物,只在照上用功,却不明白镜子还是昏暗的,那如何去照?先生(王阳明)的“格物”,就像是磨镜子使它明亮,功夫用在磨上面,镜子明亮之后,是不会耽误照的。
徐爱的意思
徐爱认为,无论是理学和心学,都重视那颗心,但重视的角度却不一样。在于理学,就是“以心格物”,通过“格物”来认识天理;在于心学,就是“格物于心”,通过“格物”来“光亮”这颗心,而“天理”自在其中。
“以心格物”,要求这颗心要亮堂,如此才能使功夫落到实处,如果这颗心不亮堂,那便是白用功夫;而“格物于心”,则在于使这颗心本身亮堂,如果达到这种效果,那么并不耽误观照外物。所以,修炼的功夫,就在于“磨”,“磨”亮这颗心,“磨”通这颗心。稍微牵强一些,可以说一个是向外用力,一个是向内用力。

一首诗的重新解读
按照这种说法来看待朱熹的《观书有感》,就很有意思了。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极为有名,其中的后两句是名句,无人不知。它虽然说的是阅读的问题,但却也包含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半亩方塘”显然指心,理学也讲求炼心,而炼心的手段,莫重于阅读。
这颗心“天光云影”徘徊其间,不染尘滓,活泼明澈,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阅读、品味、实践经典的教训了,经典,就是“源头活水”。
那么,为什么要修炼这颗心呢?这不是目的,修炼一颗通透清明的心去认识“天理”才是目的。因此,朱熹的借阅读来修心,是作为手段存在的。
而在于王阳明,心(天理)就是目的,阅读(包括一切“格物”)都是为了磨明这颗心,心明了,天理就自现了。认识你的心,就是在认识天理。

我们的看法
读书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重要之处在于借此修心。除此而外的其他“格物”,也是手段,其指归还是在心上。你有怎样一颗心,就有怎样的理。是心决定了你对外物、外事的态度和方式,心不纯明,不强大,便缺乏掌控外物、外事的力量和气魄。无论是幸福,还是艰难,都是来磨砺这颗心的,强大的内心,不会因为获得而掀起波浪,也不会因是非而动摇不止。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我读王阳明(9)——怎样使心如明镜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