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 传记:《最后的夏天》作者

康士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Konstantin Mikhailovich Simonov,1915年11月28日—1979),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很多,影响也较广泛,后半生紧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当局的政治路线,情况比较复杂。

西蒙诺夫出身于革命前彼得堡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沙皇军队中的现役军官,第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人打死在前线。一九七年十月革命后,西蒙诺夫先后在俄罗斯中部的梁赞和萨拉托夫市读完小学、中学和工业专科学校。一九三O至一九三五年当他在萨拉托夫和莫斯科等大城市的工厂当錄工时,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并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一九三四年西蒙诺夫考入苏联作家协会附设的高尔基文学院夜班,一年后转日班,一九三八年毕业。四年的创作专业学习大大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能。一九三九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蒙古的战争,西蒙诺夫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苏军同侵略者在哈勒欣湖一带的战斗,不久,他又转到北方苏、芬战场进行实地采访。根据在两个战场耳闻目睹所得的印象,他写了许多报道苏联红军战斗生活的通讯和特写。一九四一年,西蒙诺夫写了线我城一少年》,是个剧本。它成功地塑造了在苏维埃政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形象获得一九四二年斯大林奖金;作者从而一举成名。

一九四二年,西蒙诺夫参加苏联共产党。整个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他直作为《红星报》等报刊的战地记者,奔波在硝烟弥漫的战争最前线。他参加过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跟随苏联红军对希特勒侵略军的英勇反击,他的足迹到过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德国的许多地方。在这些十分艰苦的年代里,西蒙诺夫不仅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和政论,揭露、控诉法西斯匪徒的种种滔天兽行、歌颂苏联及东欧各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和爱国热忱,而且在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方面,都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西蒙诺夫卫国战争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都收在《在一起和离别的时候》1942)和《战争》(14)等几部诗集里。其中,如《请记住,阿辽沙,斯摩棱希纳的小径……)、《等着我吧…》、《打死他!》等都是战时读者广为传诵的名篇这些诗歌以朴质、自然、朗朗上口的诗句,传达出千百万普通苏联军民对法西斯强盗的满腔仇恨,以及他们对祖国对亲人坚贞、炽烈的爱情,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它们一发表当时就被许多红军士兵和军官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或珍藏于怀,或互相转寄传阅;许多作曲家还很快把它们谱成歌曲。如此强烈的反响,在苏联诗歌史上是少见的。

作家在战争年代创作的剧本《俄罗斯人》(1942)曾荣获一九四三年斯大林奖金。它通过一九四一年被德寇占领的一个城市里的居民和游击队同侵略者及卖国贼的斗争,生动地反映了广大苏联人民万众一心和坚强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剧本写成后不但几乎在苏联每个剧场上演,鼓舞人民的斗志,而且还应美国公众的要求用拍电报的方式传到大洋彼岸,帮助那里的人民了解苏联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情况。

斯大林格勒战役 Stalingrad

西蒙诺夫在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年完成的《日日夜夜》,是苏联文学中最早最及时地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中篇小说。它以红军炮兵大尉沙布洛夫率领一营指战员进入被敌军团围困的斯大林格勒成功地保卫了市内三座大楼的经过为情节主线,既反映了战争的艰难困苦,又表现出苏联军民平凡而崇高的英雄行为,塑造了从沉着、果断的师长普罗庆柯到勇敢好胜的青年战士马斯林尼可夫,纯洁、善良、坚强的年轻护士安娘·克莉缅柯等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发表后,曾很快被改编成话剧,拍摄成电影影响是广泛的。它使作者第三次获得斯大林奖金(1946)

一九四九年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结束后,西蒙诺夫曾以著名作家和《真理报》记者等身份先后访问过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一九四九年十月,他还作为副团长和团长法捷耶夫一起率领苏联文化和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应邀来华出席我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和中苏友协总会成立大会,会后曾到我国各地访问;根据这次访问的印象,回国后他写了《战斗的中国》(1950)一书,描写基本真实,对我态度也比较热情友好

在经常参加国际活动的同时,西蒙诺夫在战后初年一如既往,没有停止文学创作。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获一九四七年斯大林奖金)中篇小说《祖国炊烟》(1947)和诗集《友与敌》(1948,获一九四九年斯大林奖金)等,可以说是他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俄罗斯问题》是部多幕剧,故事发生在一九四六年的美国纽约。作者以战争中曾亲自到苏联采访过的新闻记者司米特同出版商麦克费尔逊的冲突,揭露当时美国统治集团的反共和冷战阴谋,指出以林肯和罗斯福为代表的美国才是真正人民的美国,真诚爱好和平的美国。《祖国炊烟》写的是一个久居国外重返祖国的俄罗斯科技人员的故事。小说通过主人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辛酸经历同回到苏联后所见到的欣欣向荣景象的鲜明对比,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友与敌》是诗人到世界各地访问时随手写下的旅途诗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反映各国人民对斯大林和苏联的热爱的,有歌颂各国人民为争取国际和平而斗争的,也有控诉二次大战给人类留下的悲惨后果和表现亚洲被压迫人民的觉醒的等等

西蒙诺夫战后初期的这些作品,包括他的小说、戏剧和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作家总是把自己创作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现实的迫切问题上,而且同战争及战前时期相比较他的作品的题材也就是作者的艺术视野,更加广阔了。但是,西蒙诺夫这一阶段的创作,总的讲艺术上是比较肤浅草率的;他没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铸成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有时甚至用些流行的政治概念代替了生动的艺术描写因而往往缺乏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战争期间创作上的多方面成就,西蒙诺夫在苏联社会上和文学界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到了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他已成了苏联文坛上屈指可数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同时担任全苏作协副总书记(1946-1954)和作协两家主要机关刊物即《文学报》(1950-1954)和《新世界》杂志(1946190)的主编从一九四六年起连任第二、第三届最高苏维埃代表;在一九五二年又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2-1956)。

一九五三年斯大林逝世后,西蒙诺夫紧跟新领导的政治路线,多次在作家会议上发言、在《真理报》和《文学报》上撰文,在当时的苏联文学界少数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活动中数他最活跃走得也最远。虽然这时西蒙诺夫对文艺问题的一些具体意见并非全无道理如他在报刊上一再呼吁要“写真实”等。但他整个政治态度和艺术立场突如其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能不使人们在他身上嗅出一点投机取巧的味道。西蒙诺夫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很不得人心以至于当时的赫鲁晓夫都不得不批评他有失分寸,是文学界的一种“不良倾向”。从此,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一九五四年,他丢掉作协副总书记的职务,成了个普通的书记处书记(154-1959);一九五四和一九五八年先后失去《文学报》和《新世界》杂志主编的职务;一九六一年连中央检委也未被选上。但西蒙诺夫并没有因此而丧气

西蒙诺夫进入六十年代以来发表的主要文学作品有剧本《第四个》(1961),中篇小说《南方的故事》(1956-1961)、《洛巴金的笔记摘要》(1965)《没有战争的二十天(1972),及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1959)、《军人不是天生的)(1964)和《最后一个夏天》(1971)等。这些作品都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其中多数既有真实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过程的一面同时也充塞着作者为竭力要迎合苏联领导政治需要所作的种种主观描写。这期间他花了十二年功夫写成的三部长篇小说就是这样矛盾的作品。

《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后一个夏天》是由一些共同的主要人物和前后互相联系的故事情节贯穿起来的三部曲。第一部写的是卫国战争初期的情况故事从一九四一年夏天希特勒向苏联进攻和由于斯大林的错误造成苏联大片领士失守开始,以苏军一九四二年在莫斯科城下开始反攻结束。第二部主要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个侧面,突出渲染斯大林的“专横残忍”、“刚愎自用”和“变化无常”。第三部的故事发生在卫国战争后期集中反映一九四四年夏天白俄罗斯战役胜利后苏军正准备向东欧进军追歼德军时的情况。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西蒙诺夫以其切身的战争经历和长期的写作经验,把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决策到前线具体的战斗活动,把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苦难同苏军指战员的坚强、勇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较完整地反映了卫国战争的全过程。在小说的两个最主要的人物,即肃反时被冤枉坐牢获释参战后成了集团军司令的苏军上将谢尔皮林和原来是记者后来成了团政治干部的伊凡·辛佐夫的形象塑造上,看得出作者善于通过重大政治事件和日常家庭生活,以平稳的叙事和抒发内心激情相结合的笔触刻画性格的艺术能。但作者总想使自己的创作去迎合领导的政治需要这种主观意图又使三部曲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例如,三部曲的前两部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写的,为了配合当局的内外政策,《生者与死者》和《军人不是天生的》都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渲染战争的“残酷”、“恐怖”方面,公开不加区别地宣称“一切战争都是罪恶”,而且对斯大林进行全面的丑化、攻击。而当作者写《最后一个夏天》时已经是六十年代末,为了迎合勃列日涅夫等领导的新政策,他把艺术描写的落脚点放在苏军的“解放全人类的使命”上,而且对斯大林也是褒多于贬,基本上作了肯定

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西蒙诺夫晚年在苏联社会和文学界的地位又有了回升。一九六五年五十寿辰时,他得了一枚列宁勋章。一九六七年他重新担任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书记。一九七四年,他因三部曲长篇小说获列宁文学奖金,同年九月,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在一九七六年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央检查委员。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 传记:《最后的夏天》作者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