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杜鲁日伊诺姐妹

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有的时候买一本书,也许只是为了看到其中的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篇章。
这本《米沃什词典》我买来很久了,一直放在书架上,中间可能翻开过一两次,后来还是放下了。
看书是需要心力的,有一些书,因为作者内心的丰富、才思的卓越、思想之深邃,他的文字对他的读者是有挑选的。
对于这本书,我有些敬畏,也许,我需要有更多的智识与更深沉的情感,才能阅读这本书。在我觉得自己尚未具备前,我不会轻易打开它。于是,这本书就静静地呆在书架上,成为一道背景。
某一天午后,闲来无事,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来到光线最佳的阳台上,这里有一张靠墙的桌子,桌子上搁一个黑色的小书架,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书离我的眼睛刚好十来公分,是看书的最好位置。
当然,我是站着的。
我喜欢站着看书。
随手翻开它。
虽然知道这本书的内在有宏大的网络式结构,但是,既然是词条式写作,从哪里看起其实也都可以。
渐渐地看进去了。
其他篇目印象一般,随手翻到的这一篇,深深地打动了我。
全文如下:
D / DRUZYNO (杜鲁日伊诺)
杜鲁日伊诺姐妹,安娜和多拉。矮小的安娜小姐几乎是个侏儒,却生着硕大的脑壳和一张奇丑无比的脸,鼻子上巨大的疣子成了她最显著的特征。她对她的教师职业既骄傲又严肃。在她的青年时代,教授受到沙皇政权歧视的语言、传播有关波兰浪漫派诗人的知识是一种爱国主义行为。许多立陶宛和萨莫吉提亚的庄园主延聘这样的教师。在她成为我父亲的教师以后,我们家对安娜小姐尊敬备至。1918年立陶宛独立,有一段时间安娜担当起了位于彭涅维热的波兰大学预科学校校监的工作。不过后来,在我做学生的时候,她和她妹妹住在维尔诺,靠她微博的积蓄(勉强)度日。
她出生于小地方的殷实之家,没能找到一位丈夫,便当上了一名教师,因为那时单身女人除了当教师几乎找不到别的生计。安娜的独身苦了她自己,也强化了她的性格。她的独断发展成专横的暴脾气,一点火就着。然而她的怒火只能给她的妹妹多拉。多拉生来本是要结婚的,却也变成一个老姑娘。在世上,她除了安娜再无别人。她在每件小事上都惟安娜是从。她从不坚持自己的观点。她愚蠢,迟钝,围着姐姐瞎忙乎,采购,做饭,打扫卫生。
她们在河堤街租了间房子。我曾到那儿拜访过她们,去干什么我记不住了。这是我们家的义务,就像走亲戚。每次登门我都怀着内心冲突:姐妹俩属于遥远的过去,年迈,贫穷,无助,而我的20世纪、我的青春和我受到的教育,使我对她们有一种优越感。这使我对她们产生怜悯,并从她们身上体会到这世界的悲哀,因为人类的命运竟能凄凉如此。一直以来我总能看见这两位老妇人,她们没有能力抗拒历史时间,或者,简单地说,没有能力抗拒时间本身。除了我,无人再记得她们的名字。
很短的一篇文章,写出了一对姐妹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命运,有一种深沉的力量。
作者叙事时的那种客观、冷静,于抽离之中,却又透出一丝有克制的忧伤,不着痕迹的悲悯,这是我所喜欢的笔调。
我希望我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前提是,我得把这本书先看完。
当时因有事,我将书合上,放在书架的这个位置上,想着有时间再来看。
可是,到今天,我仍然没有再打开过它。
直到这会,我的目光落到它的身上,发现自己夹在这一页的便笺纸,重读一遍,仍然心有所触,于是,将它们录到电脑里。
杜鲁日伊诺姐妹从上一个20世纪的尘埃中蹒跚而来,重返人间,这是米沃什的功德。
讲真,有的时候我们买一本书,也许只是为了看到其中的某一句话、某一段文字、某一个篇章。
PS:
《米沃什词典》,附题,“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
作者切斯瓦夫 米沃什,诗人、作家、翻译家。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杜鲁日伊诺姐妹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