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忽见千帆隐映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一)阅读的经历

从高一接触阅读到现在,阅读真的不只是单纯的一种爱好这么简单了。我时常跟人开玩笑说,如果你哪天你看我读书速度特别快,可请你一定要来问候我,因为那是我心里最空洞的时候。遇到什么糟心的事儿,我情愿安静下来读一本书,按照科学一点的说法,这应该叫做转移注意力吧。不过,转移注意力是暂时的,迟早会记起来。我读一会儿书,却会觉得所有的坏心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许这是常年的一种习惯,俨然阅读已经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阅读四年半,应该也读过些许书了,当真没有去想过到底要怎么读一本书。从书的类型来看也是五花八门,小说居多,散文其次,杂文也看,游记诗集传记感兴趣的论说著作都爱看。从来没有这样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以及读这本之后我必须要得到什么。总之,我不会选择功利性地去读一本书。一直以来我觉得我去读,就会有收获,合上书的那一刻也的确如此。不管是扩展视野也好,精神上的消遣也罢,还是理解力的提升,或者说个人素养的提高,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我的意思是没有量化的标准)。但是,我始终能隐约的感受到,阅读它让我获得成长。这是很玄的一种感觉,说出来可能没人相信,可它的的确确在那里啊。

产生疑惑,还是要从上了大学读了一些专业类的书籍说起。阴差阳错学了经济学,在老师的推荐中,也读了一些书。穆来纳森、沙菲尔著写以及魏薇、龙志勇翻译的《稀缺》、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张五常的《新卖桔者言》、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还有读了一年多也没有读完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读了一半就放弃的道格拉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前面四本,作者是当代的,行文也较为轻快,特别是张五常先生的文笔,那让我佩服的是五体投地啊。经济学还可以这么玩,真有意思。贺雪峰和费孝通的那两本,也行啊,社会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激发了我一腔热血,整个人都充满着斗志和干劲;较为枯燥些的论说类《稀缺》,我也能接受,也有所启发。可是《国富论》和《西方世界的兴起》我真的从一开始的自由阅读到强行逼自己去图书馆看,结果都半途而废。我读了真的没有记住一点东西,看了后面忘前面,关键是我读了连那一点点的获得成长的感受都没有。精神面临崩溃,不断上升到怀疑起自己起来,加上生活上又颇为不顺心,极度的迷茫,整个人看起来真的很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事情不再纠结,遇见一些好朋友,又开始抓起书来看。《送你一颗子弹》、《叩响命运的大门》、《蝇王》、《美丽新世界》、《人间词话》、《诗词读写丛话》、《别做正常的傻瓜》、《月亮与六便士》、《麦田里的守望者》、《张爱玲小说集》、《黄金时代》、《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摆渡人》,这些书,犀利的、质朴的、荒谬的、论说的、美好的、悲剧的……无论是什么,都在告诉我生活正因为有波澜,才让人得以充实起来。有了好的心态,我开始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

(二)《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又在机缘巧合之中,我读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得不感慨,如果我高三拿到这本书,也许高考语文我不只110分呢。如此感叹,是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逻辑清晰、内容全面的阅读理解技巧大全。(一笑)

玩笑就此打住。话说这本书真的是褒贬不一。认可这本书的读者,与这本书那是相见恨晚,读来颇为受益、甚是快哉;觉得这本书冗长啰嗦、没有实质内容的,干脆就怀疑它为何如此畅销,以至于揣摩美国人民是不是都喜欢看攻略;还有觉得行文机械、毫无乐趣的书友,不免调侃起翻译是否过烂;还有一位调皮的同学,学以致用,读不下去就按照书本的方法啪的一下就把书给关上了。作为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我用屁股担保这本书真的罗里吧嗦、没完没了,枯燥的很,但是,这本书的确给了我新的启发或者说方向。

其实,作者莫提默和查尔斯真的非常的有先见。因为其行文逻辑真的特别严谨,还有从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对阅读这件事情真的有很深的研究,以至于我们读者阅读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小情绪,都拿捏的很准。上述褒贬不一的看法,他们在自己的书里都有所提及。

作者开篇就明确的指出这本书面对的群体是——想要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所以如果读书没有带有这种目的的人,的确会很反感作者这种把阅读分步骤的读书方式。扪心自问,读文学类书籍如果要求自己像做阅读理解一样去逐字逐句的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过程以及主旨,我觉得我不像是读一本书,倒是像极了在做题。长久以来做题拿分的压迫,让我很反感这种方式。而且,我始终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作为读者只要你足够投入,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在脑海里显现出来,这样的阅读感受给人的启发比强行思考来得要深刻得多。

和作者发生了部分阅读理念的冲突,并没有让我产生没必要阅读下去的想法。相反,我觉得有必要去一探究竟怎么就以阅读来提升理解能力。作者的理论是建立在论说类书籍阅读方法上的,即使作者也提出了想象类书籍的阅读技巧,我依旧坚持文学类作品阅读顺其自然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即可。我认同作者的阅读技巧适用于论说类的作品,因为我同意作者的解释。论说类作品的确拥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所以用一套逻辑严紧的阅读方法来解读的确是站得住脚跟的。

当然,从实践上来说,我阅读论说类书籍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困惑。的确是因为我没有去多思考,或者说更主动的阅读。一本文学类的书籍,我可以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感受人物和情节,随后引发一些主题的思考。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是如此,但我的感受就是如此,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而一本论说类书籍,没有情节铺垫,没有人物,可以认为作者的一些观点和我们的生活很远。我们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我们是在理解一个理论。虽然理论来源于生活,但是它不是直接能用感官感受到的。所以我们需要更主动,所以作者认为,阅读一本论说类作品之后去问自己这几个问题真的很有必要:整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从细处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判断书中观点是否正确或者是否有部分错误?这本书又跟你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我都没有去想的,所以关上书之后,如果你来问我《新乡土中国》或者《新卖桔者言》到底说了什么我真的会哑口无言,给你一副我没有读过这些书的表情。

当然现在我并不能信誓旦旦告诉你问了自己那几个问题,我就会读懂这些书;也很遗憾,那几个问题并不是书中介绍的全部方法。老实说我没有实践过,不过我想试一试,做出一些改变。你看,书桌上的那本《西方世界的兴起》已经从第一页打开来了。所谓“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就是这样的境遇吧。

图|来源网络

我叫乘凉

无畏的太阳

散文|阅读|电影|诗歌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忽见千帆隐映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