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诗意的散失

学完诗歌单元后的一些思考。

对于诗歌,高级的阅读是透过文字来体悟其中的情感。而终极的阅读,则是或者将这部分情感聚合后化为自己的,让自己也变得丰盈起来,富裕起来;或者是在自己的内心找到这部分情感的影子,然后拿来印证——美好的诗歌,总是表达了人类的某些共同的情感,而一旦得到印证,则宛如找到了千百年前的一个知音。伟大的诗人的存在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他说出了我们想说而说不出来、说不具体的东西。

但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么一个现实:不要说是学生,就是我们这些自认为有些阅历的成年人,也已经与其中的许多感情相隔阂了,相疏离了,即使我们勉强走进所学的诗歌所创造的情感磁场之中,我们与它也有一定的距离了。不要说是写诗,即便是真正地深切体会诗歌意蕴,我们也难以做到了。所以,在学习这样的诗歌的时候,往往看到不论你如何处理,学生的感受总是很淡漠;不论你如何教授,他们也难以深入到诗歌内部去。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思考的,更是令人深思的——时代发展到今天,当物质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当各类消遣手段异彩纷呈时,当各式诱惑分散了人们本来圆满统一的心灵时,当一切都满足于浅尝辄止时,当把浮泛于表面的东西当作它的本质时,当浮躁之风甚嚣尘上时,当人们不再回观自己的真实内心时,我们到底丢失了多少情感?

生活于过度紧张中的人们、奔波于喧嚣城市街头的人们还是会向往悠然淡远的田园生活,但不要说王维笔下那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观已成绝响,就是能在这种氛围中将心灵过滤后安放的情思也已经被浮动的时代之风吹散尽净了,剩下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能给心灵以安宁,总是让它处于躁动不安之中,而再也不能从一竿竹、一朵莲的神韵中窥见自己那不染尘埃的灵魂。我们从感情上早就遗忘了它,背叛了它,却反过来埋怨没有这么一方隙地将疲惫的身体安放了。

我们已经不知道漂泊的滋味了,那种对国势日衰的惨痛感受我们可以期望不要有,那种老病孤愁的悲怆我们可以期望不要有,甚至那种对人生的惨痛体会我们也可以期望不要有,但当漂泊成为一种奢望中的幸福时,但当感到孤独马上就可以找到宣泄的出口时,但当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只成为一种久违的风景存在时,但当身世之感、家国之愁只作为无聊才来观望的故事时,我们又如何能走进杜甫的内心?我们又如何能体会那种深沉之极的悲痛和倾听那种嘶哑之极的呼喊呢?

我们已经不善于怀古了。我们出去,只是为了游山玩水,找一种厌倦城市生活后的安静。名胜古迹在我们的心里,早已成为休闲之地的符号。“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看庙”成为我们普遍的旅游方式。我们借助于导游,了解了那个地方的来历,那个地方的故事,那个地方的历史,所有这些,只作为一些可有可无的资料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从来不会深入到那个地方的时间沿革中去像刘禹锡那样思考历史、观照今天;我们也从来不会深入到那个人物的命运中去像杜甫那样理解历史、反观自身。我们看到了历史,却拒绝它的召唤;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却不知如何去触摸它的脉搏。记得与其他同事去游华山,当时他带了他的六岁的孩子,当回来途中问那个孩子华山好玩吗时,他的回答是,那里的蚂蚱很好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都是那个孩子。

曾经一度,朦胧诗盛行,它的朦胧唤醒了多少沉睡的眼眸。但仅仅二十多年,我们已经不习惯于朦胧了。我们对所有的问题,要的都是一个清晰简便的答案,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体会朦胧背后折射的人生真谛,更莫说回到李商隐的时代体会他那种惝恍迷离后面的残破和焦灼了。鲁迅先生讨厌挂在中国人口头上的那句“说不清”,但现在我们似乎什么都“说得清”,而那说得清的,又是多么浅薄,多么俗常啊,而那深刻的、蕴藉的、含蓄的,都被我们抛却了,化作一种无所事事的无聊,一种无从表达的呓语。

我们讨厌应试教育,给它找了许多的罪名,但我们很少注意到它造成的一个恶果——过于注重个人应试能力,过于注重个人未来,过于注重个人生存,在这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地丢失掉一点,那就是个人与家国的关系。在杜甫是这样的,他把自己的颠沛流离、身世之痛与整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陆游也是这样的,他把自己的抱负志愿、壮志雄心与整个南宋王朝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我们呢?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独自的一个人,这个人与他联系着的家庭。这样,无形之中,我们已经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疏离了,我们不再把个人志向的实现与国家的兴盛联结起来。满眼的,只是几本书,几道题,几所大学,几块金币。

李煜那种沉浸于往事不能自拔的深痛,被我们用“往事如烟”轻轻地替代;苏轼那种对古代英雄的景慕被我们用“偶像崇拜”轻易地取代;李清照那种亡国破家的伤痛被我们各类消遣消解;姜夔那种深沉的“禾黍”之感被环境保护的问题概而言之。而最让人难过的则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离别。信息的发达,让远在天涯的人近在咫尺,想见就见,想说就说。这些,我们避免了多少的痛苦,可也收获了多少的贫乏。

那些美好的深沉的情感,贯穿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的,在罗素反对的现代文明中,在托尔斯泰担心的工业社会中,就这么被遗弃了。我们今天再读这样的诗,就像在读一个童话——离我们很是久远的童话。对诗歌的感情是如此隔膜,深入到诗歌内部去体会人生至理就成为一种奢望了。物质文明是越来越发达了,人的感情却是越来越穷困了,将来会发生些什么,只有天知道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诗意的散失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