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想象带来的哀伤

  一般论者认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横空出世后,想着抒发中秋情怀的其他诗人就不得已搁笔了;我们同样也可以说,自从柳永的《雨霖铃》一词诞生之后,其他再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其实,如果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些基本技巧,如果品读过一些送别诗,我们可以看到,柳永的这首《雨霖铃》在写景和叙事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属于写景,而这样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一种氛围,写法是意象的罗列,这种技术,在普通的送别诗中也可以随便看到;“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属于叙事,这种场面也不鲜见,完全可以拿来与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的诗句比较。那么,为什么在数不胜数的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中,这首《雨霖铃》偏偏独占胜场呢?

  凡是接触过这首词的人都品味到(或者知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其中的名句。大抵名句者,要么道出了人生的哲理,要么给人以生活的启迪,要么引起了普遍的共鸣。这两句当属于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类,这就是理解较深者而言,而肤浅的人,只会停留在它描写了一个凄凉寥落、清冷幽寂的气氛上:离开你时喝了许多的酒,想以此抵挡将会降临的渗骨的寒冷,等到酒醒,你已不在,我已他往,问询自己到了何方,举首间,只看见岸边依依的杨柳,只沐到瑟瑟的砭人肌骨的晓风,只看到天边那一勾如水般清澈的残月。那么,往深追究呢?我们自然地就会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联系起来。唯其如此,才能品出这首词的真味。
柳永这首词的特异之处就在这里,他在写完别离的场景之后,掉转开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想象中的图画。是的,想象,只有这个手法,才拓宽了词意,才深入了心灵,才引发了感叹,才让我们深味到“人生足别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真实内涵。

真实内涵不是通过蜻蜓点水似的讲明“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就能说得清的,那样做,还是只停留在词意的表层上而没有深入其内部。关键应该在于,为什么有了想象就会如此动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作者想到了什么呢?“千里”,足够宽广;“烟波”,足够浩渺;“暮霭”,足够浓重;“楚天”,足够辽阔。这是表层的,而在偌大的背景中,却有着一个渺小的瘦俏的单薄的孤独的身影,这才是关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情致绵绵;“江岸”,冷峻峭拔;“晓风”,飔飔作响;“残月”,冷艳无声。这是表层的,而在如此清冷的环境中,却有着一个凄凉的冷寂的无助的漂泊的灵魂,这才是关键。“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去,也会有良辰,也会有美景,但形同虚设;也会有各种柔情蜜意,各种人生感触,但却无人能听。这番叙说中仍有着一个寂寞的萧索的伤感的悲悯的形影,这也才是关键。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对于一个人,离别本身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与“你”的离别,往往意味着“我”找不到自己了。一切的一切,只有在你的面前,才能得到证明,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当我离开你以后,我的世界就只剩下一片冰冷,而再也没有些许暖意。离开了你,我就成为辽阔天空中、苍茫背景下被放逐的一只鸟;离开了你,我就成为清凉冷落的岸边、晓风残月的底片上随风拂动的一棵草;离开了你,我就成为一个情感上的失语者,一个个人心事个人消化的自语者。而你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你让我这个鸟的鸣啭嘹亮,你让我这棵草的身子壮硕,你让我这个人的心灵有了安放。
柳永感叹的是离别吗?是,又不全是;他感叹的,主要应是行走于人世间时“在路上”的无奈和悲凉。所以,这首词,与其说是两人之间的道别,毋宁说是一个人想到将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时的绝望。
这种意识绝对是自私的,绝对是个人主义的。但恰恰是这一点,应和了生民之初、人便自私的特性,从而响起巨大的回声,久久地回荡在每一个进入这首词内部的人的心灵。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