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理由

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喧哗与骚动》长篇小说。1929年出版。福克纳著。
小说描绘了美国南方一个古老但已没落的贵族世家—康普生家的各个成员精神面貌的变化。大女儿凯蒂沦落为妓女意味着南方道德准则的破坏;大儿子昆丁的自杀表现了贵族后裔的绝望;二儿子杰生为人势利,对人冷酷无情,反映了资产阶级“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小儿子班吉的痴呆象征着贵族世家的衰败;小昆丁卷钱财出逃不仅是对杰生恶行的报复,也是对杰生所代表的新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嘲讽;而寄托了作者“人性复活”的黑女佣迪尔西的善良、无畏、仁爱,又同康普生家族成员病态的精神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刻画了南方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彻底泯灭,也呈现了整个美国南方的历史性变化。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一段著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借以哀叹人生没有意义,如“痴人说梦”,以影射故事的悲剧性,同时暗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幻灭感和精神危机


《我弥留之际》长篇小说。1930年出版。福克纳著。

小说叙述农民艾迪,本德仑的妻子在弥留之际表达了把尸体运回娘家坟地安葬的愿望,为此全家开始了送葬的“苦难的历程”。其中表现了一家人的冷漠、愚昧、自私和病态心理。个儿子不等母亲咽气,就在窗前砰砰嘣嘣地做起棺材来。另外两个儿子为捞1元钱的外快,竟从马上要断气的母亲身边走开老汉艾迪·本德仑送葬,是为了进城去配一付假牙。他葬了老妻,马上就找到了新欢。女儿进城是想把由不正常的性关系所怀的胎打掉,她的目的没有达到,却又一次遭到侮弄。一个儿子认为母亲在棺中很憋心,便在天板上通了几个眼,不料竟毁了老母的遗容。另一个儿子因尸体腐烂发臭,放火烧掉母亲的棺材,被送进疯人院。最后,虽然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和目的,还是克服了困难,安葬了亲人。作品从15个精神都不太健全的人物的角度,观察、叙述了这次葬礼,也暗示了人类仍在痛苦地摸索着走向进步和光明,而且每走一步,都要犯下些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

《押沙龙,押沙龙》长篇小说。1936年出版。福克纳著。
小说以洛莎小姐、康普先生和昆丁·康普生的叙述,表现了庄园主托马斯·塞德潘一家的衰败史。托马斯·塞德潘幼时受过庄园主的侮辱,发誓也要成为有钱有势并拥有众多奴隶的富豪。后来他依靠投机起家,终于如愿以偿。由于他淫逸好色留下了不同肤色的儿女。同时,他的傲慢、自私在自己不同肤色的儿女中种下了恶果,由此为权利、财产、女色产生了仇恨和兄弟间的残杀等一系列悲剧;塞德潘也被人打死。最后,家人死绝,庄园焚毁,瓦砾堆上只剩下一个混血的白痴后裔在嘟哝与嚎叫。书名出自《旧约》,押沙龙是大卫王的一个逆子。借以说明塞德潘家的衰败是由于出现了逆子而导致。作品写塞德潘家的彻底毁灭是“原罪说”和“报应说”的演绎,作者也借此来说明美国南方的蓄奴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诺贝尔文学奖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